info
西门子:电池白皮书
行业动态
MORE...
应用案例
MORE...
技术前沿
MORE...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正文
中国整车与零部件关系发展系列谈之二——从供应链快速膨胀走向全球化采购
转载 :  zaoche168.com   2009年01月28日

1978年,中国确立了全面改革、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汽车行业进入新阶段。

 

1983年,北京汽车制造厂与美国吉普公司(后并入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合资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整车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改革开放、对外合作的正式起步。

 

19846月,“汽车零部件产业起步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这是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会议首次提出抓好引进车型“国产化”工作,首次提出零部件超前于整车发展,建设一批具有高水平、专业化、大批量的零部件排头兵企业。

 

随后的“六五”至“九五”连续四个五年计划,均加大了零部件产业投资力度,同时配以轿车国产化“一条龙”等措施。零部件产业得以飞速发展。

 

2000年,零部件企业2496家,产值约1100亿元,整车产量206.8万辆,其中轿车70万辆。这一阶段整零关系的主要有四个特征:

 

一是以轿车为核心的现代汽车工业开始确立,零部件产业从商用车配套转向乘用车配套。

 

二是供应商的制造能力、管理能力、产品技术含量在合资合作、技术引进的带动下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是整车厂为确保供应链安全、可靠,大多采用双布点、三布点甚至多布点方式。即同一种产品多家企业生产、供应,按“谁先合格,谁占较大市场份额”的基本原则分配订单。

 

四是供应链中的企业形态多元化,民营企业逐渐成为供应链主体。在供应链企业形态中主要包括:全球采购,来自于境外的产品;外商在华独资企业,如广州日资零部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如上海延锋伟世通、联合电子等。整车厂全资企业,如一汽富奥等(已被民营企业浙江华翔控股);国有行业企业,如戴卡、滨州活塞等;民营企业,如万向、万丰等。

 

全国民营企业的总量增长大约在2万家以上,而且国营企业民营化改造也在加快,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供应链主体。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后,汽车产业“井喷”式高速发展,产量市场急速膨胀,并基本融入全球汽车业。零部件产业综合能力大幅度提高,企业总量急速提高,开始进入全球采购体系。

 

这一阶段,汽车整零关系主要有四个特征:

 

一是在华合资整车企业零部件供应日趋“本土化”。随着整车业的合资,以及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合资外方综合考虑品牌因素、成本因素、供应链安全因素,纷纷号召原供应商来华设厂,供应链日趋显现出“本土化”特色。如广州日资零部件集群、北京韩资零部件集群。

 

二是供应链日趋“国际化”,零部件OEM出口增长迅猛,实现贸易顺差。2005年,中国汽车产业实现本产业贸易顺差2亿美元,出口额达85亿美元。中国境内零部件企业开始为境外整车企业提供OEM配套业务,加入全球供应链的企业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境外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独资、合资零部件企业返销母公司或其他国际合作企业,如德尔福中国、博世中国、上海小糸车灯等;另一类是中国内资零部件企业出口,主力是江浙民营企业。

 

三是供应链半径日趋缩短。为提高反应能力、服务能力、减少物流成本、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拉动地方就业水平,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主机企业要求供应商就近建立生产性、服务性企业。目前,在主机企业周边50公里以内范围,已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零部件产业集群。

四是供应链竞争程度极高。目前,国内零部件供应链中的每一家企业,除了要应对内外不平等竞争,发展环境的“不平等”竞争以外,还要面对零零之间的无序竞争,这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品牌社区
—— 造车工艺 ——
—— 数字化制造 ——
—— 智能驾驶 ——
—— 新能源技术 ——
—— 机器人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