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
配天机器人2025年11月14日
TE2025年11月14日
西门子2025年11月14日
新时达2025年11月14日
蔡司工业
2025年11月13日
埃尔森
2025年11月10日
BBS
2025年11月07日
劳易测
2025年11月06日
和利时
2025年11月14日
威图
2025年11月14日
TE
2025年11月14日
KUKA
2025年11月14日
先导智能
2025年11月14日
TDK
李靖谊 毕大传 张中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10016
[摘 要] 薄板冲压成形数值模拟是金属塑性加工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运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对汽车落地骨架零件进行冲压成形的数值模拟,预测成形过程中板料壁厚变化和可能出现的起皱、破裂现象,回弹趋势,获得该类零件成形所需的工艺参数,对汽车薄板冲压成形实际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数值模拟;薄板冲压成形;非线性有限元;汽车薄板结构件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Sheet-Metal Forming
of Skeleton- Grounded Parts of Automobiles
Li Jingyi Bi Dachuan Zhang Zhongyua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10016
[Abstrac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technology of metal forming is one of the pop domain in metal plastic forming. Using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NSYS/LS-DYNA to simulate the forming of a skeleton- grounded part of an automobile, the change of the thickness, probable wrinkling, cracking, and the spring-back are predicted to obtain technology parameters which are inextricable to forming the production. All these will pose great significant to production in theory and reality.
[Keyword] Numerical simulation; Sheet metal forming; No-finite element; skeleton parts of automobiles
1 前言
薄板冲压成形技术的真正发展,始于汽车的工业化生产。冲压成形技术的优劣不仅影响汽车车身的制造成本,而且还影响一个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可以说,目前汽车技术的竞争就是薄板冲压成形技术的竞争[1]。运用ANSYS/LS-DYNA对汽车落地骨架的冲压成形过程进行动态数值模拟,可预先了解和分析毛坯在冲压成形中的变形过程和壁厚变化分布、制品起皱和破裂等成形缺陷的表现,最终确定实际加工所需的工艺参数:例如,拉延筋和工艺补偿的确定;对生产可起定量的指导作用。

图1模具、压边圈、坯料的有限元模型爆炸图
2有限元模型
2.1模型描述
有限元模型的几何模型必须准确地反映模具型面,保证过渡面和工艺补充面的高阶连续性;坯料的造型满足实际情况,模具间、模具与坯料间的相对位置符合冲压定位和过程。对于LS-DYNA,模型上的小锐角不会导致求解失败,但会使计算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因此,在建立几何模型时,必须检查模型有无小的锐角,以予修补。
网格划分质量是有限元建模的关键之一。对于这类骨架零件,根据构形特征将板料表面划分成若干区域,变形剧烈区域的网格划分较细,变形较小区域的网格划分较粗;实现自适应网格划分,通过LS-DYNA关键字*PART参数ADPOPT实现。由图1可知,模具、压边圈均为刚性体;板料为变形体。有限元模型中的单元和节点数见表1。
表1 有限元模型的节点和单元数
|
|
凸 模 |
凹 模 |
拉延筋压边圈 |
坯 料 |
合 计 |
|
单元数 |
8875 |
16952 |
6582 |
14780 |
47189 |
|
节点数 |
9072 |
17540 |
6988 |
15012 |
48617 |
2.2单元类型选择
目前,薄板冲压成形有限元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壳元是Hughes-Liu壳元(HL)和Belytschko-Tsay壳元(BT)。BT壳元相对HL壳元而言,有很高的计算效率;在同时考虑成形和回弹的数值模拟时,HL壳单元优于BT壳单元。对于骨架零件的加载成形,本文采用LS-DYNA单元库中的弹塑性材料壳元SHELL163;考虑卸载回弹,取Belytschko-Wong-Chiang算法显式计算。与Belytschko-Tsay算法相比,Belytschko-Wong-Chiang算法在时间上慢25%[2],但能很好地满足后续的回弹模拟要求。
单元SHELL163的积分方案:壳元层面内采用单点高斯积分,壳厚度方向采用5个积分点;为避免沙漏现象,运用LS-DYNA关键字*HOURGLASS、*DAMPING_GLOBAL对其加以控制。
表2 材料参数
|
参数项 |
弹性模量(GPa) |
切线模量(GPa) |
泊松比 |
屈服极限(GPa) |
密度(Kg/mm3 |
板厚(mm) |
|
数值项 |
207 |
9.8 |
0.3 |
0.215 |
7.83x10-6 |
1.6 |
(a) 冲头行程曲线 (b) 拉延筋压边圈行程曲线
图2 冲头及拉延筋压边圈行程曲线
表3 工艺参数列表
|
参数项 |
静摩擦系 |
动摩擦系数 |
压边间隙(mm |
|
数值项 |
0.15 |
0.1 |
0.2 |
2.3材料参数和工艺参数
板料选用弹塑性 (Plasticity)材料模型,即LS-DYNA材料库中的BISO(Bilinear Isotopic)——双线性各向同性硬化材料(表2)。工艺参数的确定是通过多次模拟实验得到的(表3)。冲压过程中冲头和压边圈的时间-位移曲线见图2。
2.4 接触和摩擦处理
ANSYS/LS-DYNA定义了众多接触类型:变形体与变形体之间、变形体与刚体之间的单面接触、点面接触和面面接触;主从接触面间固连、固连失效、接触滑动和分离等[2]。本文采用变形体与刚体间的面面接触的自动接触类型,罚函数接触算法。罚函数法的计算精度依赖于所取的罚因子。罚因子的选取决定成形模拟精度和回弹模拟的可行性及其精度;对于两个刚性相近的边界,罚参数采用系统默认参数。为避免穿透现象,可修改LS-DYNA关键字*CONTROL_CONTACT参数SHLTHK。
摩擦采用库仑(Coulomb)摩擦模型。假定摩擦系数在整个冲压过程中保持不变,忽略冲压过程的热效应,摩擦只发生在模具和工件的界面。
3 模拟分析
骨架零件的冲压成形过程是,压边圈将板料压在凹模上,压出拉延筋形状;凸模的向下运动,同时拖动毛坯移动,将毛坯压入凹模型腔成形。在整个加载过程中,凸模以一个固定的速度向下运动,压边通过给定压边圈与凹模之间的间隙实现。卸载时去掉冲头和压边圈对制品的接触,板料经回弹后得到最的形状。
3.1塑性应变分析
由图3可知,冲压时,冲头的端头凹槽与板料首先接触并发生变形,中部长圆形凸台凹槽的弯折处应变较大,侧壁与成形件端头的交界处应变最大;在侧壁与成形件端头的交界处,流入凹模的材料较多,板料变形剧烈,塑性应变最大;中部长圆形凸台侧面与上表面的交界处,曲率和冲程较大,应变也较大;上端圆形凸台、S形轨道处的塑性应变发生在整个成形过程的后半期,板料贴模后塑性应变变小。显然,破裂有可能发生的部位是侧壁与成形件端头的交界处。


图 3 成形结束时板料塑性应变云图 图4 板料厚度变化率云图

图 5 成形结束时板料成形极限图
3.2 壁厚变化和破裂
图4为板料减薄率云图——成形件下端与侧壁交界处的变薄较大,减薄率达19.28%,压边圈外缘增厚,最大增厚处达3.861%。总体而言,成形过程冲程不大(39.84mm),故零件变薄正常、增厚不明显。图5为板料在最后成形时刻的成形极限图;在整个成形过程中,有效成形区的各单元无破裂现象发生;逼近成形极限边缘的若干单元位于侧壁与成形件下端的交界处,对成形结果无影响。

(a)成功算例的右上角起皱 (b)缺陷算例的右上角起皱
图6 起皱现象
3.3 起皱现象
压边力或压边圈与凹模间隙的大小是影响起皱的主要因素。在取压边圈与凹模间隙为0.2mm时,制品成形部分的内部无起皱现象,侧壁与成形件下端的交界处有轻微起皱现象。由图6所示的两个算例可知,它们的右上角均局部起皱:成功算例模具的4个边角处有过渡圆角,毛坯的四角为圆形,压边圈与凹模间隙取0.2mm;缺陷算例模具的4个边角处无过渡圆角,毛坯为矩形,压边圈与凹模间隙取0 mm。

图7 脱模回弹趋势
3.4 脱模回弹分析
不可避免的回弹现象使成形模具设计变得复杂——零件的最后形状不仅取决于模具的轮廓形状,还取决于坯料部分在塑性变形时存储在该部分的弹性变形能。回弹包括冲压件的脱模回弹和切边后回弹两方面。本文以隐式算法对成形件进行脱模回弹分析,给出回弹的趋势;图7为截面的脱模回弹趋势图。
4结论
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通过对汽车落地骨架零件进行加载成形和卸载回弹数值模拟,研究了汽车落地骨架零件在冲压成形中可能出现的缺陷,所进行的预测能够有效地指导这类零件的生产实践,对缩短生产周期和降低成本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钟志华,李光耀. 薄板冲压成形过程的计算机仿真与应用.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2] ANSYS/LS-DYNA中国技术支持中心. ANSYS/LS-DYNA算法基础和使用方法.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