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
配天机器人2025年11月14日
TE2025年11月14日
西门子2025年11月14日
新时达2025年11月14日
蔡司工业
2025年11月13日
埃尔森
2025年11月10日
BBS
2025年11月07日
劳易测
2025年11月06日
和利时
2025年11月14日
威图
2025年11月14日
TE
2025年11月14日
KUKA
2025年11月14日
先导智能
2025年11月14日
TDK
设计飞度时,日欧款与北美款采用了不同长度的前纵梁(FrontSideMember)。为满足碰撞标准的要求,北美款的侧梁加长了60mm左右。为了能以一种车身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Insight以北美款飞度为基础开发而成。因此,前外悬(FrontOverhang)变长,发动机舱也出现了多余空间。
为了降低成本,本田“Insight”不断提高部件共用率,并使发动机舱与北美款“飞度”实现共通。侧梁(SideMember)、散热器芯支架(RadiatorCoreSupport)、下部围护侧板(Toeboard)及挡泥板上横梁(DashUpper)等基本部件均为共用。
由于发动机和CVT(无级变速箱)之间装有马达,因此发动机舱的横宽必须大于普通车辆。关于这一点,设计飞度时是在估算Insight所配备的马达的宽度后选定的尺寸,因此完全能够容纳马达。
另一方面,后部需要应对北美80km/h车速时的后面碰撞。但由于行李舱下面装有电池组,此次在不改变该部分形状的情况下固定了骨架。电池组后面的部分需要采用可吸收冲击力的结构,因此外悬稍长一些。
虽说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以一种车身应对全球市场的不同需求,但如果采用与北美款完全相同的结构的话,某些车型的车身会很重。因此,在沿用基本骨架的同时,本田还通过使用不同的加固板等,改变了车身结构,以便能够按不同市场需求形成最佳重量。另外,在1月的底特律车展上发布的北美款重量为1235kg起,而此次在日本发布的日本款只有1190kg起,比前者轻45kg。
另外,车身的高张力钢板(440~590MPa)使用率为52%。这与飞度的54%的使用率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该车没有采用780MPa及980MPa级的高张力钢板,这点也与飞度相同。目前,Insight在日本国内生产,但为了能在全球任何一家工厂生产,将高张力钢板控制在了590MPa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