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
配天机器人2025年11月14日
TE2025年11月14日
西门子2025年11月14日
新时达2025年11月14日
蔡司工业
2025年11月13日
埃尔森
2025年11月10日
BBS
2025年11月07日
劳易测
2025年11月06日
和利时
2025年11月14日
威图
2025年11月14日
TE
2025年11月14日
KUKA
2025年11月14日
先导智能
2025年11月14日
TDK
今年头两个月在国内乘用车市场上,“得紧凑级市场得销量”,这句话变得愈发具有现实意义,伴随着消费税下调和年初刚性需求的大幅释放,我国乘用车市场在今年头两个月中逆势飘红。尽管多数汽车分析家认为2月乘用车销量的同比增幅意义不大,这主要是去年2月国内雪灾的影响所致。但笔者认为今年2月国内乘用车市场的表现已经不错了,尤其在国内近期较为火爆的紧凑级轿车市场上,家用购车消费的稳定增长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从今年3月上旬几大主要合资车企的产量看,今年3月的紧凑级轿车市场销量可能比2月还要好。
下面,我们就按照19家车企在紧凑级轿车市场的销量次序,来点评一下今年2月这19家车企在紧凑级轿车市场上的表现。对于大多数车型,笔者都将车型的销量数据统计细分至排量,这样也便于大家直观地看出不同车型消费者在排量上的选购倾向,以及购置税下调对1.8升车型的影响程度。
今年2月有两家车企的紧凑级轿车销量突破2万辆大关,他们是一汽大众和北京现代。其中一汽大众以25373辆的总销量位列19家车企紧凑级轿车销量的第一名,而北京现代仅以709辆之差紧随其后。

一汽大众凭借高尔夫、捷达、速腾和新宝来4款车型站稳了紧凑级市场冠军的宝座。其中已经停产的高尔夫1.6升车型以1091辆的买断销量为第四代国产高尔夫画上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句号(1091辆也许是国产四代高尔夫有史以来销量最高的一个月)。捷达的销量仍然稳定在1.2万辆左右,占据了今年2月一汽大众在紧凑级轿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一汽大众销量中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便是销量中首次出现了2辆速腾1.4T车型,在另一份2009年2月的国内乘用车企业产量报表中,13辆速腾1.4T赫然在目。这意味着速腾1.4T的小批量生产已经于2月底前正式启动,预计今年上海车展期间,一汽大众有望在南北大众中率先投放搭载1.4TSI发动机的紧凑级轿车。笔者预计速腾1.4T车型有望在今年4月择机上市,作为大众在国内市场的首款1.4T车型,速腾1.4T的上市初期的市场表现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多款1.4T车型的定价策略和上市进度。
速腾1.6升车型在2月-36%的环比降幅和新宝来1.6升车型在2月28%的环比增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意味着多数光临一汽大众4S店的消费者都会在新宝来和速腾之间“犹豫不决”。两款车型销量的此消彼长并不能给一汽大众带来过多的实际增量。同时,经过几个月的市场培育,新宝来2月的销量已经逐渐逼近了上海大众的同胞兄弟朗逸。

北京现代再次凭借伊兰特“父子兵”高达2.46万辆的销量站稳了紧凑级轿车市场的次席,伊兰特和悦动的两代同堂组合也成为了目前国内紧凑级轿车市场表现最好的组合之一。无论悦动还是伊兰特,三厢1.6升车型都是销量的绝对主力,老伊兰特也果断地停产了1.8升车型,将产能全部集中到1.6升车型上。悦动1.8升车型也在购置税新政的打压下,销量出现了明显的萎缩,相信未来悦动1.8升车型的销量会进一步减少,这也将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北京现代的利润。除了老款伊兰特在2月出现较大环比降幅之外,北京现代在2月份-7%的环比降幅也来自于1.8升车型销量的萎缩。

在19家车企中,共有两家车企的紧凑级轿车销量入围1.5万辆至2万辆俱乐部,这就是一汽丰田(16975辆)和比亚迪(16227辆)。非常巧合的是,这两家企业的四款车型本质上都是源自老款花冠一款车型。基于老款花冠开发出的比亚迪F3在2月创造了14242辆的惊人销量,而在花冠基础上升级而来的卡罗拉的销量更是突破了1.5万辆大关,达到了15122辆。两家车企总计3.3万余辆的销量也足见丰田花冠的造车理念颇受国内家用购车者的亲睐,唯一不同的是,一汽丰田的销量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市场,而比亚迪F3的销量则更多地出自二三线市场。一汽丰田在2月28%的增幅也足以令其他竞争对手眼红。

“精致、实用、省心、大方”就是丰田花冠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一般的家用购车者而言,在国内市场上,这四条都满足的车型并不多。正是这样才能给了一汽丰田和比亚迪这两家车企“靠一款车型打遍天下”的机会,当然北京现代的悦动和上海通用的凯越也属于这类车型。短期来看,在紧凑级轿车市场上,这四款车型仍将被消费者长期关注。在这四款车型中,除了凯越和悦动有明显的市场重叠之外,卡罗拉和F3在其售价区间内有实力的竞争对手并不多,这也是卡罗拉和比亚迪F3销量稳定的原因所在。另外,比亚迪在2月逆势31%的环比增幅也堪称19家车企中属于增幅较大的了。
除了上述四家紧凑级轿车销量超过1.5万的车企之外,今年2月份还有6家车企的紧凑级轿车销量突破1万辆大关。他们依次是上海通用(14586辆)、东风日产(13478辆)、东风标致(11982辆)、上海大众(11491辆)、奇瑞汽车(11085辆)和长安福特(10568辆)。
紧随比亚迪位居紧凑级轿车市场第五位的是上海通用,这位昔日的乘用车销量冠军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锋芒。尤其在中级车市场上,上海通用别克品牌近乎全军覆没。而在紧凑级轿车市场上,得益于凯越在终端市场的大幅优惠,凯越的市场地位得以保全。今年2月凯越两个排量五款车型一共卖出了14586辆,这也是上海通用在紧凑级轿车市场上的全部。在上海通用北盛工厂的雪佛兰科鲁兹尚未加入竞争行列之时,上海通用凯越这匹“老马”还需要继续承担上海通用销量核心的重任。

和上海通用相比,东风日产手中的“牌”则要多一些,2月份三款紧凑级车型总计13478辆的销量也让东风日产稳坐车企销量TOP10的名单中。在这1.3万的销量中,日产“双达”功不可没,颐达和骐达总计过万的稳定销量保证了东风日产的市场份额。可见针对广本锋范的到来,东风日产也是做足了功课加以应对。“双达”坚挺的销量也成了广本锋范销量进一步提升的最大障碍之一,笔者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日产“双达”和广本锋范之间的“市场争夺战”还将持续下去。相比之下,轩逸的销量环比略有下滑,这也值得东风日产警惕。


比起东风日产,东风标致的在紧凑级轿车市场上的表现就有些差强人意了,除了爱丽舍6307辆的高销量之外,标致307、凯旋和世嘉的销量都不理想。标致307两厢车型的销量少得可怜,这一市场表现远低于东风标致的预期,同样岌岌可危的还有凯旋,每月徘徊在五百辆左右,这在紧凑级轿车市场中是难以接受的。好在其两厢版世嘉的销量还算尚可,但世嘉利润较为丰厚的2.0升车型销量不及1.6升车型的十分之一,这也会影响到东风标致的盈利能力。对东风标致而言,尽管总量过万,但“不容乐观”四个字最恰当地体现了其在紧凑级轿车市场的表现。

由于朗逸在2月的销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这直接影响到了上海大众在紧凑级轿车市场上的表现,2月份相对1月环比高达12%的降幅也是上海大众不愿看到的。相比朗逸,明锐的销量似乎更加稳定一些。购置税的调整效应开始在朗逸2.0升车型上体现,今年2月朗逸2.0升车型出现了接近“被腰斩”的行情。新宝来和朗逸在紧凑级轿车上的“此消彼长”似乎不是南北大众的初衷,但是对于相对稳定的潜在消费群体而言,新宝来和朗逸的产品重叠性还是偏高,互相争夺市场在所难免。上海大众从2007年6月明锐上市以来才算真正意义上踏入紧凑级轿车市场的竞争中,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凭借两款新车就能够开辟出一个月销量万辆以上的市场份额,对上海大众而言也属不易了。

熬过市场预热期后,奇瑞A3的销量开始逐渐提升,而A3两厢版1.6车型更成为奇瑞A3销量的助推器。今年2月奇瑞A3两厢1.6升车型一共售出1126辆,这也是2月份奇瑞在紧凑级轿车市场销量过万的保障。老将旗云在2月也出现了销量环比增长,4099辆的月销量尽管没有2008年上半年好,但对奇瑞而言,这已经是单一车型在紧凑级轿车市场上的最好表现了。伴随着奇瑞A3的逐渐崛起,奇瑞A5的销量也开始逐渐下滑,预计奇瑞停产A5只是时间问题。据悉奇瑞早已开始了新一代A5的研发工作,也许在未来一两年内,奇瑞A3和A5“定位倒挂”的局面就将成为历史。

福克斯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购置税调整的冲击,今年2月福克斯出现了环比近两成的销量下滑,长安福特受此拖累,在紧凑级轿车市场上也出现了16%的负增长。相比之下马自达3的市场表现相对稳定,笔者认为短期内长安福特引入1.6升福克斯的可能性并不大,唯一的紧急措施便是调整福克斯在终端市场的优惠幅度和促销方式,以尽可能地抵消购置税调整带来的长期政策影响。
剩下九家车企车企在紧凑级轿车市场上的月销量均低于1万辆,他们依次是华晨汽车(8240辆)、东风悦达起亚(6547辆)、东风本田(6211辆)、广汽本田(5194辆)、东南汽车(5690辆)、海马汽车(4586辆)、上汽荣威(3894辆)、长安铃木(3339辆)和吉利汽车(1279辆)。

骏捷FRV已经悄悄替代三厢版骏捷成为了华晨在紧凑级轿车市场的销量主力,FRV的热销也促使华晨将在近期内推出三厢版FRV和CrossFRV,预计这两款车型都将在上海车展亮相。

赛拉图卖得最好的还是三厢版1.6车型,对悦达起亚而言,也许当初引入两厢版赛拉图本身就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选择。两厢版每月500到1000辆的月销量和三厢版相差甚远,赛拉图并没有因为两厢版的引入而在销量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

新思域上市了,思域的销量还是异常地稳定,这也许就是东风本田最希望看到的,从去年到现在上市了多款紧凑级新车,但似乎还没有一款车型影响到了思域稳定的市场表现。

锋范离月销8000辆的目标还有多远?这个问题需要广本进一步反思,作为A0级轿车出身的锋范,10万元左右的售价还是略高了一些,“产品到位了价格没到位”,这也许就是目前制约锋范销量进一步增长的瓶颈所在。

菱悦的表现证明了老蓝瑟在中国市场深入人心的口碑和影响力,东南汽车也有望凭借菱悦的良好表现而再接再厉,进一步做大自主品牌的市场。

销量遭遇“腰斩”,海马汽车在紧凑级轿车市场的表现令人担忧,尤其是自主车型海马3没有获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这对于野心勃勃的海马汽车而言,无异于一盆冷水从天而降。

荣威550逆政策而上?购置税的调整没有影响到550的销量,这款造型和内饰都很时尚的大尺寸紧凑级轿车吸引了不少国人的关注,终端销量的提升至少在上海的街头上得到了体现。

新天语的“原价上市”和“1.8升税收补贴”能给天语带来销量的提升么?这也许还要在观察几个月才能看出效果吧,毕竟现在1.8升车型所占的比例太低了。

远景的销量在2月出现了不小的下跌,这也应该引起吉利的重视。做企业重要的是做好几款老百姓真正认可的热销的车型,而不是翻来覆去地炒作那些天方夜谭般的“跨国并购”新闻。
在这九家车企中,东南汽车以32.63%的环比增幅位列涨幅榜第一位,而海马汽车则以-45.37%的环比跌幅成为跌幅榜老大。涨跌幅最大的都是自主品牌车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自主品牌车企在紧凑级轿车市场表现的不稳定性要比合资品牌更明显一些。
济仁小评:纵观19家主要车企在今年2月的紧凑级轿车销量,还是以环比“涨跌互现”为主,并没有出现销量环比全面飘红的局面。笔者预计未来几个月间,国内紧凑级轿车市场将会出现进一步的分化,这值得所有厂商提高警惕。另外购置税下调后的“终端导向效应”也开始逐渐明显,尽管部分车企对其1.8升车型进行了购置税补贴等措施,但家用购车消费的主流趋势仍在向1.6升车型集中,这一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可能进一步强化,对于缺乏1.6升车型的企业,只有及时调整终端市场价格策略才有望稳住目前的销量和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