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西门子:电池白皮书
行业动态
MORE...
应用案例
MORE...
技术前沿
MORE...
当前位置:首页 技术 正文
正确认识汽车安全
转载 :  zaoche168.com   2009年04月10日

随着汽车的日渐普及,中国是汽车交通事故多发的国家,安全性无疑是影响消费者购车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调查显示,在目前消费者购车最看重的三大因素(价格、品牌、安全性)中,有52.2%的消费者选择了安全性,占半数以上。

 

汽车安全,不仅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也是业内和消费者讨论的热门话题,到底什么样的车才是安全的?是具有更厚的钢板,更合理的车身结构设计?还是更高科技的安全装置呢?对于汽车安全,消费者需要有更专业的认识。

 

近年来,汽车安全系统向智能与预警方向发展,消费者在询问汽车安全时,不得不去面对一堆难以读懂的专业术语,例如ABS防抱死制动系统、TRC牵引控制系统、VSC车辆稳定控制系统、ECB电子控制制动系统、EPS电动转向系统、BA制动力辅助系统以及EBD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等等。

 

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虽然消费者对安全问题日益关注,却不知道如何着手去选择一款真正安全的汽车。

 

而目前国内车企在制造和销售环节对待车辆安全的做法上也参差不齐,当消费者在购车时问及安全性能问题,得到的回答一定是正面的,“安全性能绝对没问题”。厂商在吆喝时还常常会搬出术语“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来说服消费者,可结果往往是消费者反而越来越感到迷茫了。

 

主动安全系统主要通过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防范事故于未然,或者在危险到来前提醒驾驶员。ABSEPSTRCEBD等底盘控制系统就属于主动安全系统。被动安全系统是减少事故损害的一种措施,在事故发生后起到提升安全系数的作用,在发生危险时保护驾乘人员,以及车外被事故影响到的人。被动安全系统主要包括安全带、安全气囊等。

 

下面我们来介绍几个有关汽车安全的观点。

 

钢板厚度不等于钢板强度

 

在很多人的概念当中,认为钢板越厚越好,其实并非如此。特别是为了降低油耗和生产成本,在现代汽车设计当中,车身钢板正在向薄的方向发展。

上世纪80年代,普通汽车的钢板大都在1毫米以上,90年代缩减为0.81毫米,而如今大多在0.60.8毫米。但通过改进车身的结构设计,在使用薄的钢板后,车身刚度以及在碰撞时的保护能力并没有下降。

过去采用厚钢板还有一个目的是增加车身的自重,使驾驶平稳,而现在汽车多是通过降低重心来增加稳定性,显然后者更加合理。另外,在车身的不同地方,会根据作用的不同使用厚度和强度不同的钢板。例如前后翼子板、车顶盖、车头盖等一些不需要很大受力的部位使用薄钢板,而一些承受力较大的部位则使用较厚的高强度钢板,譬如前后防撞横梁、左右纵向边框等。

汽车安全如果只看中钢板的薄厚就太片面化了,因为在汽车的被动安全性中,还有覆盖件和结构件等,而且现在随着车身轻量化的要求,钢板肯定是越来越薄。

 

被动性安全取决于合理的车身结构设计

 

正如上面所说,钢板厚度不能最终决定车身的安全性能,它更主要取决于车身结构、碰撞吸能技术、焊接工艺等多种因素。

当车辆发生碰撞时,能否保证乘客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车身结构的安全性设计是否合理,碰撞吸能技术怎样,还有车身的焊接工艺等。日系车企很重视车辆的结构,并对其“吸能区”理念大肆宣传,由于日系车的钢板偏薄,在消费者心中也形成了印象,所以,消费者对日系车这种吸能理念并不是很接受,在一项权威调查中,有80.5%的消费者认为欧系车的安全性最高,而只有4.3%的消费者选择了日系车。显然,日系车这种吸能设计理念的推广并不能抵消其钢板薄的负面影响。

其实车身碰撞吸能技术是车身结构安全性设计的重要一环,是每个汽车生产商在研发车型时都会考虑的问题,吸能也并不是日系车的专利技术。该柔软的地方柔软,该刚硬的地方刚硬,刚柔结合,搭配得当,才能使碰撞产生的能量得到有效的消化,而又保证乘客人员的安全。这种所谓的吸能技术,在很多欧系、德系的车辆结构设计中均可见,如在奔驰、宝马、甚至大众的高端车中,在固定保险横杠的两条纵梁里,内壁的钢板厚度是渐变的,越靠前越薄,越靠近驾驶舱越厚。

很多人都以为,日系车的吸能与钢板的厚薄有关,钢板薄是为了吸能,其实这是个误区,吸能技术在于车架钢板的刚柔搭配,也可以说是厚和薄的搭配,所以,这个厚薄、刚柔都是相对而言,而不是绝对的。

 

汽车电子安全系统是否越多越好

 

围绕“汽车电子安全产品在汽车上采用率是否越多越好”,一直存在争议。有业内人士认为,只要经济条件允许,汽车上采用的电子技术应该越多越好。也有一些专家不同意此观点,认为汽车电子安全技术应以实用为主,不可盲目发展。

正方的观点: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汽车上配备多少电子安全系统都不为过。例如,美国国家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在20054月发布的条例要求在美国销售的所有新款客车和轻型汽车在20079月前都要装备胎压监视系统(TPMS),中国在ABS等汽车电子产品配备方面也有类似规定。

消费者在购车时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同时结合经济实力等多方面因素来选择汽车产品,安全作为消费者选择汽车时的一种基本需求,应该很好地被满足。价格低廉不应是不安全的代名词,各档次汽车产品都应在一定成本范围内,尽可能增加汽车电子安全产品,以进一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反方的观点:目前汽车经销商和汽车生产厂家把汽车安装多少电子安全系统作为卖点,是对国内一些不成熟的汽车消费者的误导。他们实际上是把汽车安全和交通安全等同起来,过分强调汽车的安全性能,忽视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中人的因素、路的因素、环境的因素,这会给购车人传播一种不恰当的安全理念。在我国,轿车进入家庭的时间比较晚,相对来说,车主的驾车安全意识还不够强,怕交通警察罚款才去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比比皆是。此外受经销商“忽悠” 的影响也比较大,形成了对汽车电子安全系统的过分依赖。

汽车电子安全系统真的能神奇到时时刻刻保护驾车人的安全吗?有关专家认为,肯定不能。比如说ESP制动防侧滑系统,其实只是在转向时制动,尤其是在雪路或者湿地才起作用。而且消费者应该认识到,这些电子安全系统,只能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害,并不像生产厂家宣传的那样神乎其神。

 

人的安全意识才是安全的决定性因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车辆的安全性是逐步提高的,但安全性再高也敌不过人的麻痹大意。

据公安部统计,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中,主要诱因不是车辆的主被动安全性等技术性原因,而主要是一些非技术因素引发的,如驾驶者的错误驾驶行为、行人等其他交通参与者自身安全意识淡薄等人为因素,占到了90%的比重。

按照车辆行驶速度相关理论来算,速度增加一倍,汽车的能量会以平方的关系递增。NCAP碰撞试验中,正面碰撞的时速也只有64公里,也就是说,如果车辆行驶时速达到128公里,车辆的动能会增加至原来的4倍。有位老出租车司机曾说过:“出租车的安全配置是最少的,但出租车的事故率是最低的,因为司机的技术和安全意识都很强”。能否安全行车,人的因素还是最重要的,如果时速超过1百多公里,一旦产生碰撞,装甲车都可能毁掉,什么安全配置都没用。

沃尔沃卡车的安全和环保在业内一直是有口皆碑,众所周知。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在安全方面,能让沃尔沃总裁津津乐道的,既不是沃尔沃卡车的主动安全装备,也不是沃尔沃卡车的被动安全之道,而是沃尔沃卡车对驾驶员进行的安全驾驶培训,良好的驾驶员行为教育在更大的程度上铸就了沃尔沃卡车安全的美誉。而汽车硬件上的安全因素与驾驶员培训比起来,在厂家看起来,却是一个非常小的因素。这倒应了那句话:求人不如求己。

 

 

安全是汽车消费永恒的主题。不管选择什么样的车,都一定要记住: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安全的汽车,所谓安全,只是相对的。

 

 

品牌社区
—— 造车工艺 ——
—— 数字化制造 ——
—— 智能驾驶 ——
—— 新能源技术 ——
—— 机器人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