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西门子:电池白皮书
行业动态
MORE...
应用案例
MORE...
技术前沿
MORE...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正文
车身焊接夹具设计制造技术要求(2)
转载 :  zaoche168.com   2009年06月04日

2.6 夹具的定位元件、L座等设计应保证标准化、规格化,以提高焊装生产线的可维护性。

 

2.7 定位支撑面作为标准件进行设计,所有定位面必须与固定气缸的支撑板分体设计,为了保证定位支撑面使用寿命要求,每个定位面必须进行热处理来增加耐摩性。

 

2.8 压紧器的连接销轴处必须设计衬套,采用无油润滑衬套。

 

2.9 夹具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维修复原性及保证组装后便于识别,在每个定位(支撑)板、定位块、夹紧块要求在其明显处打刻统一编号(要求编号原则和方式统一,便于查找);同时所有的定位单元构件上刻出相应坐标线。

 

2.10 夹具设计须使被装配酌零件或部件获得正确的位置和可靠的夹紧,并且在焊接时它能够防止焊件产生变形。。

 

2.11 为保证夹具精度,定位块型面为三维曲面,要求定位块三个方向(XYZ)可调设计,如定位型面为单曲面,则要求定位块二个方向或一个方向可调,压紧块应在压紧方向具有可调性,以上均采用垫块调整,调试调整用垫片:厚度3 mm0.2+0.3+0.5+1.0+1.0 mm);

 

2.12 采用平台启动结构形式,结构紧凑;各工位的夹具的主平台为一体形式。

 

2.13 夹具运动部分尽量采用自润滑材料。无法自润滑运动部分,可采用集中加注进行润滑;使夹具具有较好的维修性、保养性,易损件便于更换。

 

2.14 底座地脚设置水平微调装置,可进行高度调节,以保证工作台面安装后的水平度要求。2.15夹具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焊接时它能够防止焊件产生变形,确保装焊质量和精度达到产品装焊质量检验标准书的要求;且重量要轻。

 

2.16 夹具应保证定位稳定、准确、可靠,应尽可能采用孔定位,如果不能实现,可采用外形定位,定位部位尽量不选外形复杂的曲面。

 

2.17 夹具结构合理,应适应人体工程要求,工人操作方便、安全,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及良好的视野,焊接通路开敞,焊钳容易接近工作处,且保证夹具与焊钳不发生干涉。

2.18 夹具工艺性能应优良,零部件装配要容易;总成取出要方便。

 

2.19 夹具操作高度:距离地面零平面以上850950 mm

 

2.20 对于刚性较差的左、右侧围总成或卸件难的采用气动顶升卸件,对于不便于施焊的焊点应设计焊钳导向机构,保证焊接点的准确位置;对焊接中无法目视定位或不易定位的位置应有点焊定位板。

 

2.21 夹具在装件时要有防错措施,防止装错或装反,保证被装配的零件或部件获得正确的位置及可靠的夹紧。气动夹具在操作过程中,应有互锁,制件夹紧不能变形。

 

2.22 与车身外表面接触的定位单元件上应装有聚氨酯仿形块,以保护工件表面;外表面有焊点的部位,应采用活动铬锆铜(CuCrZr)垫板,其有效板厚不小于8 mm

 

2.23底座轮廓应尽量与工件轮廓相似,不得有突出角及尖锐的棱边,并尽量往里收,方便工人接近作业位置。对于四周焊接作业动作困难者,底座应增加旋转装置,360度旋转作业,且平面旋转应有方向定位装置,旋转或滑动的定位单元必须采用定位挡块。采用旋转或翻转平台时,应严格控制旋转或翻转后的位置。

 

2.24 焊接夹具的夹紧方式:夹紧装置尽可能采用气动夹紧,夹紧器间隙小于0.1 mm

 

2.25 每套焊接夹具必须装有醒目的铭牌,铭牌内容应包括夹具名称、编号、长、宽、高外形尺寸、重量、制作厂商名称、使用厂家名称及出厂日期等参数。

 

2.26 夹紧单元要灵活、可靠、拆卸方便,夹紧力适中,压紧应一次到位。不能碰伤及损坏零部件。

 

三、装焊夹具设计规范及要求

 

3.1 总图设计

总图上应标注:夹具轮廓尺寸、操作高度、坐标线(尽量与汽车坐标线统一),坐标基准刻线或坐标基准孔、各部件的安装位置、气缸位置、所有定位尺寸坐标基准孔应相对于坐标线标注,在图中按产品件在汽车中的实际位置建立产品坐标系,其基准线用○>符号表示;同时按夹具的基础建立坐标系,其基准线用○=符号表示。在夹具上有产品图的摆放位置,并用细双点划线绘出。焊点位置用○+表示。设计时应注意焊点的坐标位置,必须留有充分的焊钳工作空间位置,便于施焊。用双点划线表示焊钳的外形。

 

总图上还应包括夹具的作业顺序及气路原理,并且特殊步骤必须详细说明。

 

3.2 定位块、压紧块的设计

定位块尽量采用标准系列,与定位板装配的结合面为基准面用

 

 

 

 

 

 

 

 

 

 

 

 

品牌社区
—— 造车工艺 ——
—— 数字化制造 ——
—— 智能驾驶 ——
—— 新能源技术 ——
—— 机器人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