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西门子:电池白皮书
行业动态
MORE...
应用案例
MORE...
技术前沿
MORE...
当前位置:首页 造车网二级技术页面 正文
柴油喷雾与LPG柴油混合喷雾的对比研究
转载 :  zaoche168.com   2011年03月08日
  液化石油气(LPG)/柴油双燃料发动机有预混进气和混合喷射两种技术方案,目前实际运行的LPG/柴油双燃料汽车仅有预混进气方式,将LPG在气缸外汽化并与空气混合,通过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向气缸喷入高压柴油引燃:混合喷射方式是将LPG以液态方式在储油罐中与柴油混合,通过喷油器将混合燃料直接喷入气缸。后一种方式目前还处于开发研究阶段。
  众所周知,燃料喷射和雾化特性影响柴油机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发动机燃烧优劣主要取决于混合燃料的雾化质量。液滴的尺寸不仅受液体碎裂的制约,还取决于液滴的蒸发和碰撞,液滴的蒸发和碰撞将造成液滴数目的减少,平均直径的变动以及液滴尺寸的重新分布。作者曾经对液体碎裂机理进行过研究,对柴油喷雾与LPG/柴油混合喷雾的雾化液滴尺寸分布也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LPG/柴油混合燃料的闪急沸腾喷雾是雾化质量得以提高、碳烟排放得以降低的主要因素。本文是前期研究的继续,应用数值计算分析方法比较柴油喷雾与LPG/柴油混合燃料喷雾的液滴尺寸和速度联合分布,对喷雾品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雾化液滴尺寸和速度联合分布函数
  雾化液滴尺寸和速度联合分布函数采用Jaynes等人提出的表述形式,该方法应用最大熵原理和质量、动量守恒定律,通过对拉格朗日因子的确定,得到雾化液滴尺寸和速度联合数目分布函数的微分形式


  式中,N为液滴数目:D为单个液滴的直径,单位为μm:U为单个液滴的速度,单位为m/s:U为液滴的平均速度,单位为m/s:D32为液滴的索特(Sauter)平均直径,单位为μm:Г为Г函数。
  将式(1)对液滴速度U积分,则可得到液滴尺寸数目分布的微分形式 


  将式(1)对液滴直径D积分,可以得到液滴速度数目分布函数的微分形式

  要解式(1)至式(3),必须先求得雾化液滴的索特平均直径D32和平均速度

  对于压力喷嘴,采用Lefebvre提出的经验公式计算索特平均直径D32和平均速度

  ,该公式给出了压力喷嘴喷雾的D32和

  与喷嘴结构参数、喷射压力和流量及燃料和空气物性参数之间的关系,

  式中,σ为燃料表面张力,单位为N/m:μL为燃料动力黏度,单位为Pa·s:ρA为空气密度,单位为kg/m3:ρL为燃料密度,单位为kg/m3:ΔpL为燃料喷射压力与环境气体压力的压力差:θ为喷雾锥角,单位为(°):d0为喷孔直径,单位为mm:M为燃料质量流量,单位为g/s:t可以由下式给出,

  式中,FN为流量系数,定义为


  式(4)中常量A,B的计算采用Semiao等人根据试验结果对Letebvre公式修订的关系式[9],


  二、理论计算结果及分析理论
  计算的目的是对柴油和LPG质量掺混比为30%(记为L30)混合燃料的喷雾品质进行对比研究。由于燃用L40的发动机热机起动困难,因此,所用混合燃料的最大掺混比定为30%。应用最大熵原理和质量、动量守恒定律得到雾化燃料液滴尺寸和速度联合数目分布函数,在PowerStation平台上编制Fortran程序进行理论计算,比较雾化的品质。计算的模型为ZH1105W柴油机,PF68S19喷油器,4孔喷嘴,孔径为0.32mm,喷射压力为18.9MPa,为了与试验数据进行比较,背压取101.325kPa。查热工手册,空气密度为1.205kg/m3,柴油和LPG的计算参数见表1。

  (一)柴油液滴尺寸和速度数目分布
  将柴油和空气的参数代入式(4)至式(9),得D32=21μm, =3.6m/s。将该计算结果及柴油和空气的计算参数值代入式(1),得到柴油液滴尺寸和速度联合分布

  图1是柴油液滴尺寸和速度联合分布的三维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燃料液滴分布曲线的峰值约为0.013,位于D=20μm,U=2.6m/s处。图2所示为U分别取1.6m/s,2.6m/s,3.6m/s和4.6m/s,由式(10)得到的柴油液滴尺寸数目分布。


  从图中可以看出,具有相同直径的液滴可具有不同的速度,具有相同速度的液滴的直径也可不同:小颗粒和大颗粒液滴数目均较少,D=20μm左右的中等直径的液滴数目较多:随着液体喷射速度的增大,液滴尺寸数目分布曲线向小颗粒偏移:尺寸分布的峰值先增大,当U=2.6m/s时到达最大值后逐渐减小。说明在U=2.6m/s的喷射速度下,液滴尺寸分布最集中。图3所示为D分别取10μm,15μm,20μm和30μm,由式(10)得到的柴油液滴速度数目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除D=10μm的曲线外,低速和高速液滴的数目均较少,D=20μm的中速运动的液滴数目较多:随着液滴尺寸的增大,速度分布的峰值先增大,当D=20μm时到达最大值后明显减小。说明在D=20μm的液滴速度分布最集中。

  经计算,直径为20μm,速度为2.6m/s的液滴所占百分比为1.2573%。当液滴直径小于10μm时,液滴速度数目分布曲线平缓,高速液滴的数目相对较多,且液滴速度范围明显较大。
  (二)LPG/柴油混合燃料液滴尺寸和速度数目分布
  由于LPG与柴油是互不相溶的,因而不能用简单的方法计算混合燃料的动力黏度和表面张力。计算L30的尺寸/速度联合分布的方法是,先计算混合燃料中柴油液滴的尺寸和速度联合数目分布,再计算LPG液滴的尺寸和速度联合数目分布,将二者按混合燃料的质量比叠加就得到L30的尺寸和速度联合数目分布。LPG液滴尺寸和速度联合数目分布的计算与柴油的计算相同,在确定L30的表面张力数值时,依据LPG中丙烷的质量含量不得低于60%的国家规定,丙烷的质量含量按60%计算。

  图4是L30液滴尺寸和速度联合分布的三维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燃料液滴分布曲线的峰值大约为0.005,位于D=20μm,U=6m/s处。与柴油相比,L30液滴分布曲线的峰值明显降低,说明喷雾液滴的尺寸和速度分布更加均匀,这主要是因为L30燃料溶入了LPG,一出喷嘴压力骤降,LPG减压快速汽化,即闪急沸腾,在燃料液束中产生微爆,生成大量气团,使液滴尺寸减小,尺寸分布均匀。
  图5所示为U分别取2m/s,4m/s,6m/s和8m/s,得到的L30液滴尺寸数目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D=20μm左右的中等直径的液滴数目较多:随着液体喷射速度的增大,液滴尺寸数目分布曲线向小颗粒偏移:尺寸数目分布的峰值先增大,当U=6m/s时到达最大值后逐渐减小。说明在U=6m/s的喷射速度下液滴尺寸分布最集中。图6所示为D分别取10μm,20μm和30μm,得到的L30液滴速度数目分布。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液滴尺寸的增大,速度数目分布的峰值先增大,当D=20μm时到达最大值后明显减小。说明D=20μm的液滴速度分布最集中。经计算,直径为20μm,速度为6m/s的液滴所占百分比为0.5193%。与柴油喷雾的情况相同,当液滴直径小于10μm时,液滴速度数目分布曲线平缓,高速液滴的数目相对较多,且液滴速度范围明显较大。L30速度数目分布曲线的峰值速度比柴油明显增大,这可能是因为LPG/柴油混合燃料的闪急沸腾喷雾对燃料液滴具有突爆的加速作用。

  (三)柴油与LPG/柴油累积液滴尺寸和速度数目分布的比较

  将D32和U的计算结果及柴油、LPG和空气的计算参数值代入式(2)至式(3),可以分别得到全部速度范围内的柴油和LPG液滴尺寸数目分布和速度数目分布,或称为累积液滴尺寸数目分布和累积液滴速度数目分布,将二者按混合燃料的质量比叠加就可得到全部速度范围内的L30液滴尺寸数目分布和速度数目分布。图7所示为全部速度范围内柴油与L30的液滴尺寸数目分布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L30尺寸数目分布曲线峰值相对于柴油向小颗粒方向偏移:柴油直径为16μm的液滴数目占液滴总数百分比最大,为18.3%,L30直径为13μm的液滴占液滴总数百分比最大,为21.6%。L30尺寸数目分布的峰值大于柴油的峰值,说明由于LPG的闪急沸腾效应,L30喷雾所产生的小颗粒液滴多于柴油,雾化品质提高,碳烟排放大幅度降低[5]。图8所示为全部尺寸范围内柴油与L30的液滴速度数目分布对比。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喷雾液滴的全部尺寸范围内,柴油和L30的速度数目分布曲线非常接近,曲线的峰值位于3m/s左右:随着速度的增大,数目分布先急剧增大后缓慢减小,中小速度的液滴数目较多,比较集中,高速液滴数目较小但分布范围较大。
  L30速度分布曲线的峰值比柴油略小一些,且略微向大速度方向偏移,说明与柴油相比,L30燃料较大速度液滴的数目略有增加。
  (四)蒸发和碰撞对液滴尺寸数目分布的影响
  在实际的喷雾中,液滴的蒸发和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蒸发将使喷雾产生的大颗粒液滴变小,小颗粒液滴成为气体。部分燃油液滴相互碰撞,会黏合成为较大的颗粒。距喷嘴越远,液滴发生碰撞的机会越多,大颗粒液滴的分布数目越多。随着时间推移,小颗粒的液滴蒸发为气体,部分液滴相互碰撞生成大颗粒,将造成液滴数目的减少,平均直径的变动以及液滴尺寸重新分布。
  蒸发和碰撞影响的计算采用作者的理论计算公式


  式中,Kc为碰撞系数,它与喷射时间内的碰撞次数和液滴贯穿时间的乘积有关:Kv是在无燃烧情况下雾化液滴的蒸发系数,它由燃料的性质以及燃烧室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决定:d是油滴初始直径,其范围从0到最大直径:τ为喷雾射流的贯穿时间。
  图9至图12为将式(11)代入式(2)后得到的理论计算液滴尺寸数目分布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试验在ZH1105W柴油机的PF68S19喷油器上进行,采用闪光摄影成像技术。由于喷嘴附近的燃料密度太高,即使在常温常压下也无法得到清晰的离散粒子图像,采用小体积的定容弹就更为不可能,因此选择在常温常压下拍摄距喷嘴出口距离H=40cm和H=60cm处的燃料液滴。事实上,对于以改进喷嘴结构和提高雾化品质为目的的研究,喷雾品质的比较研究更具实际意义。


  图9和图10为柴油液滴尺寸数目分布的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接近。两者的数目分布曲线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数值差别不大。在H=40cm处,试验结果的峰值位于D=35μm处,理论计算的峰值位于D=41μm处:在H=60cm处,理论计算与试验所得的峰值相同,均位于41μm处,说明理论计算的结果是可靠的。将图9和图10与图7进行比较,加入蒸发和碰撞影响后,液滴尺寸分布曲线均略向大颗粒方向偏移。


  图11和图12为L30液滴尺寸数目分布的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者的数目分布曲线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数值差别较大。


  两图的试验结果的峰值均位于D=17μm处,而理论计算的峰值位于D=35μm处。由于式(11)中的蒸发系数是由燃烧室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决定的,常温常压下该温差Δt=0,则蒸发系数Kv=0,即忽略了常温常压下蒸发对液滴直径的影响,而LPG在常温常压下也会发生闪急沸腾现象,使液滴颗粒变小或完全蒸发。因此,液滴碰撞的单独影响将使LPG液滴尺寸数目分布曲线向大颗粒方向偏移。说明对于液体燃料,式(11)是可行的:但对于液化气体燃料与石油液体燃料掺混后的混合燃料,式(11)中的蒸发系数计算还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将图11和图12与图9和图10进行比较,可以看出L30液滴明显小于柴油液滴,证明混合燃料喷雾的闪急沸腾效应能够明显改善雾化性能,减少碳烟排放。
  三、结论
  以ZH1105W柴油机为模型,采用Jaynes等人提出的雾化液滴尺寸和速度联合数目分布函数,编制计算程序,对柴油喷雾和LPG/柴油混合喷雾的燃料液滴尺寸和速度数目分布进行了理论对比研究:采用作者的液滴蒸发和碰撞模型,编制计算程序,对液滴尺寸理论数目分布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
  雾化液滴尺寸和速度联合数目分布的研究表明,L30喷雾液滴的尺寸和速度联合数目分布曲线的峰值(0.005)小于柴油液滴曲线的峰值(0.013),中等直径的液滴数目分布较多:随着液体喷射速度的增大,液滴尺寸数目分布曲线向小颗粒偏移。大于10μm的液滴中等速度数目分布较多:随着尺寸的增大,液滴速度数目分布曲线的峰值先明显增大,到达中等尺寸后又明显减小。当液滴直径小于10μm时,液滴速度数目分布曲线平缓,高速液滴的数目相对较多,且液滴速度范围较大。L30速度数目分布曲线的峰值速度(6m/s)比柴油的(2.6m/s)明显增大,这可能是因为LPG/柴油混合燃料的闪急沸腾喷雾对燃料液滴具有突爆的加速作用。
  累积液滴尺寸数目分布和累积液滴速度数目分布的研究表明,L30尺寸数目分布曲线峰值相对于柴油向小颗粒方向偏移,L30的峰值大于柴油的峰值。说明由于LPG的闪急沸腾效应,L30喷雾所产生的小颗粒液滴多于柴油,雾化品质提高,碳烟排放大幅度降低。在喷雾液滴的全部尺寸范围内,柴油与L30的速度数目分布曲线非常接近,L30速度数目分布曲线的峰值比柴油略小一些,且略微向大速度方向偏移,与柴油相比,L30燃料较大速度液滴的数目略有增加。
  考虑蒸发和碰撞对液滴尺寸数目分布影响的研究表明,对于液体燃料,采用参考文献的喷雾液滴蒸发公式是可行的,作者的蒸发和碰撞修正模型也是可行的,但对于液化气体燃料与石油液体燃料掺混后的混合燃料,蒸发系数计算公式还有待于进一步修正,或改用其他公式进行计算。

品牌社区
—— 造车工艺 ——
—— 数字化制造 ——
—— 智能驾驶 ——
—— 新能源技术 ——
—— 机器人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