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西门子:电池白皮书
行业动态
MORE...
应用案例
MORE...
技术前沿
MORE...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正文
中汽协举行2011年OICA中国论坛发布会
转载 :  zaoche168.com   2011年03月21日

  主持人: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2011OICA中国论坛新闻发布会现在正式开始。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今天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是: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董扬先生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先生

  中国工业信息研究所所长李京生先生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工程师代表熊传林先生

  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杨美虹副总裁

  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管理董事会董事郑大庆博士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李康

  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顺利

  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课长赵启军

  通用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行政、政府关系及公共政策潘蕾。

  我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师建华,我代表本次组委会对各位嘉宾、媒体朋友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2011OICA中国论坛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世界汽车制造商组织共同主办。将于2010年4月19至20日在上海隆重召开,在有关部门领导、行业专家的鼓励和推动下,在各赞助企业的鼎力支持下,论坛组委会积极努力,各项工作进展顺利。今天,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及OICA组委会召开发布会,向大家全面通报论坛各有关事项和筹办情况。

  下面有请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董扬先生讲话。

  董扬:非常高兴今天又见到大家。原来是每月见一次,2月的发布会因为春节没有开,3月发布会我没有在。所以和大家很长时间没有见面。

  下面我把OICA中国论坛的情况给大家做一个发布。在汽车界全体同仁的鼎力支持下,经过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半年筹备,首届OICA中国论坛将在上海隆重召开。众所周知,汽车产业在世界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我补充一下,根据世界汽车组织的统计,如果把汽车产业算成一个国家的话,在全世界可以排第六位。中国是全球汽车第一产销大国,中国汽车工业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正在向着世界汽车工业强国的目标迈进。关注世界汽车产业的共同利益,参与世界汽车产业的共同行动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界广泛的共识。

  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总要求,为构建全球汽车界领袖,中国政府高层官员和行业精英公开权威和极具影响力的交流平台,引导全球汽车产业、汽车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决定与世界汽车组织,也就是OICA共同举办全球汽车界领袖的盛会,我们命名为OICA中国论坛。OICA中国论坛今后将每年在上海、北京国际汽车展期间举行,论坛将共议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大事,探讨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热点和共性问题。表达世界汽车工业共同关心的立场和观点。向世界发出汽车工业的共同声音。为各国政府特别是中国政府的决策提供建议。

  当然,虽然我们是讨论世界汽车产业,但是中国是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最快的部分。我们经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因此中国汽车产业就是世界的。但是我想谈到汽车工业,说中国汽车产业,就是世界汽车产业,从问题焦点上来说,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首届OICA中国论坛将在2011年4月19至20日在上海举办。全球汽车领袖将齐聚上海共同探讨低碳时期的世界汽车产业。OICA中国论坛将打造、推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为中国汽车工业和全球汽车工业科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令世界瞩目,中国汽车工业在世界汽车工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作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代表,已成为OICA常任理事单位,我本人有有幸被推荐为OICA的副主席之一。借此机会我想简要介绍一下OICA。

  OICA的会员单位遍布世界五大洲,四十多个主要汽车生产国,得到世界各国有关组织的广泛认可,OICA发布并宣传全球汽车界的共同立场和政策。研究汽车工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推动汽车工业的技术创新,代表全球汽车工业参与联合国ECE、WP29的国际汽车技术法规的制订活动。公布全球汽车生产的统计数据,以及组织安排国际汽车展会的相关适宜。国际上大的汽车展会都进入OICA,是按照这个排的。今年上海展会的进入正在讨论。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当今世界汽车产业面临着能源、环境和交通等多重压力,面临着发展转变、产品转型、市场转移的机遇和挑战。探讨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焦点事项,形成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共识,是全球汽车领袖、政府决策者和行业精英们的共同任务。让我们在2010年4月19日同聚上海,让我们用智慧共同搭建全球汽车工业的美好平台,让我们共同谱写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美好乐章。谢谢大家!

 

品牌社区
—— 造车工艺 ——
—— 数字化制造 ——
—— 智能驾驶 ——
—— 新能源技术 ——
—— 机器人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