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西门子:电池白皮书
行业动态
MORE...
应用案例
MORE...
技术前沿
MORE...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正文
学习德国制造:靠创新撕下“劣等货”标签
:  zaoche168.com   2014年10月21日

  摘要:过去,“德国制造”也曾一度被贴上“价廉质低”的标签。随后,英国议会通过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德国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以此区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而如今,德国制造已经成为工艺严谨、质量上乘的代名词。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创新,成为国家战略

  知耻而后勇,德国政府多年来将创新视为国家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创新涵盖领域广泛,德国政府“多管齐下”:加大对教育、科研等领域的投入,今年仅联邦一级对教育科研的投入就达到130亿欧元,同比增长2.3%,大幅领先欧洲其他国家;致力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促进最新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新产品和服务;引导和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完善配套政策法规,如《反对限制竞争法》和《中小企业促进法》等,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成果,为充分发挥个人创造力营造有利的环境。

  史明德列数了德国的一串“创新成绩单”。欧盟委员会今年公布的创新指数中,德国在28个成员国中排名第三。2012年德国对研发的投入约为790亿欧元,其中企业投入占到三分之二。欧洲科研能力最强的企业有半数在德国。德国研究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份额占全球的12%。跨国专利申请方面,德国也远远领先欧洲各国。

  依靠创新,如今的“德国制造”,早已不是吴下阿蒙了。

  中小企业,才是创新主体

  当法律和制度框架到位,德国政府把企业放在了创新体系的中心。

  提到创新,人们第一时间会想到西门子、宝马等德国大企业,史明德告诉记者,德国创新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如今,德国中小企业占注册企业总数的99.7%,雇员占总就业人口的80%,这些企业专业化、自动化程度高,往往拥有高新和专有技术,“一招鲜,吃遍天”,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大企业的不少配套设备都来自中小企业。”史明德补充道。

  同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实力弱、资金少,难以独立完成高科技领域的大型科研项目。为此,德国联邦和地方政府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制定专项扶持计划,有关资助和优惠政策明显向中小企业大力倾斜。仅2013年,联邦政府支持中小企业研发创新的投入就超过14亿欧元。二是促进大型企业、研究机构与中小企业对接,建设集群与网络,为中小企业分享、特别是转化最新科研成果创造有利条件。三是继续改善市场融资与咨询条件,为中小企业兴业创业提供支持和帮助。

  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欧债危机是对“德国制造”的一场大考。

  史明德认为,德国的优异表现得益于其银行体系和实体经济,而制造业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前些年,美国、英国、爱尔兰都在努力转型,投向虚拟经济,实行去工业化,但这场危机却显示出德国制造业的作用。”创新同样在欧债危机中大放异彩。

  有时候,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危机期间,德国几乎所有行业都增加了研发经费,一半以上企业推出新的产品和工艺流程,这为德国经济保持竞争力和强大的出口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史明德看来,德国企业一般不在低水平上搞竞争,而是走“高端路线”,通过科技创新,始终使自己的产品保持在产业链的高端,这样做能够创造更多附加值,始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德国高端制造业发达的原因。”

  缺乏创新力的企业很难在危机中生存。一位德国企业家告诉史明德,德国本土企业如今很少靠假冒伪劣产品生存,一来没有这种社会土壤,二来在德国政府严厉打击下,代价太高,没人愿意冒巨大风险。

  “工业4.0”,再出发

  “政府主导的创新体系虽然成功,但德国人习惯居安思危,不断对其进行反思和完善。”史明德告诉记者。

  今年2月,德国研究和创新专家委员会向默克尔总理提交年度报告,指出当前德国创新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科研人才外流加剧;受劳动力市场等限制,引进紧缺人才难;缺少促进知识和技术转化的中介机构;信息安全受到威胁等。该报告在德国引发巨大反响。

  此外,中国等新兴国家明显加大对教育、科研的投入,也使德国深感投入不足。联邦教育与研究部5月发布《2014年德国研究与创新报告》,提出了包括推进高科技战略、促进国际化战略、推动科研体系革新、大力发展教育等一揽子应对措施。9月,德国联邦政府又通过新的高科技战略,其重点是促进高科技科研成果以最快速度转化为产品,将德国打造成为世界创新冠军。

  同时,德国工业的创新也未停步。随着新兴国家制造业急赶直追和美欧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德国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压力,“工业4.0”应运而生。当前德国政府和经济界对“工业4.0”计划寄予厚望,它意在着眼长远,持续提高德国制造业竞争力,以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和制高点。联邦政府已责成教育和研究部与经济部牵头共同推进该战略,在《高技术战略2020》框架下先期投资2亿欧元,并大力支持德国三大工业协会—资讯技术和通讯新媒体协会、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以及电气和电子工业联合会成立跨领域研究平台。默克尔总理在今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及其他重要场合均强调,对德国来说,“工业4.0”将是一个新的发展里程碑。

  “工业4.0的核心就是创新,把最新技术、科技运用到实体经济里面,如果实现了,德国将成为世界范围内工业革命的引领者。”史明德说。

  学德国,不能靠“复制”

  “德国制造离不开中国市场,中国增长同样需要德国市场。”史明德说。

  德国对外贸易的65%-70%在欧盟内部,这个市场基本饱和甚至疲软,新的增长点主要在亚洲尤其是中国。以汽车企业为例,德国汽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超过25%,大众去年在中国生产了330万辆汽车。“如此巨大的市场,不仅给中国的汽车行业带来发展,也推动了德国的就业,因为很多汽车零件是在德国生产的”,史明德说。

  随着中国商品越来越多进入欧洲,德国社会也出现过疑虑和反对的声音,但史明德观察到,德国政府总体能够采取冷静和正确的态度,“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德经济互补性较强”,“中国制造”目前还主要是中低档产品,“德国制造”基本都是高端产品,但当中国把目光瞄准中高端产品的时候,德企的危机感也在增加。

  在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德期间发表的中德联合声明中,两国决定要发展互利的创新伙伴关系。“我们努力的方向,是把中国制造和德国制造的优势结合起来,两国面向的不仅是对方的市场,还可以强强联合走向第三国,这也是创新合作模式的体现。”史明德提醒记者,明年是中德“创新伙伴年”,中国将担任汉诺威电子展主宾国。

  对于“德国制造”的成功,史明德不喜欢“复制”一词,“我们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德国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他们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也得引以为戒,但这些秘诀最终管不管用,还要根据中国国情来,水土不服也不行啊。”

品牌社区
—— 造车工艺 ——
—— 数字化制造 ——
—— 智能驾驶 ——
—— 新能源技术 ——
—— 机器人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