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西门子:电池白皮书
行业动态
MORE...
应用案例
MORE...
技术前沿
MORE...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正文
我国汽车应用紧急呼救系统刚起步
: 中国汽车报 zaoche168.com   2015年02月10日

  荒郊野外,车辆抛锚或发生车祸后,交通事故的紧急求援分秒必争。

  近日,据外媒报道,欧盟决定实施一项新的举措。该举措有望减少因紧急救援不及时而造成的死亡人数。据欧盟理事会发表的公布说,未来欧盟范围内或将强制新车安装“eCall”紧急呼救系统,这一议案有待进一步审议,欧洲议会会在今年年初对该议案进行投票表决。“eCall”是欧盟力推的交通事故自动呼救计划所使用的通信系统。在交通事故发生时,eCall可自动拨通欧盟范围内的“112”求援电话,提高施救速度与效率。如果驾驶员失去意识,该系统也能轻松自动发出“最基本数据”,从而后台操控员可以获取信息并展开施救。

  ■紧急呼叫系统在多国成标配

  毋庸置疑,eCall紧急呼救系统会大大缩短急救时间。据了解,目前欧洲、俄罗斯、巴西政府已经纷纷将这种安全车载通信系统列为车辆标配,为行车安全添加保障。随着汽车越来越智能化,未来该项系统也将成为智能车辆的必备功能。

  实际上,2013年6月,欧盟委员已经通过建议以确保在未来近两年内提供该系统。记者据目前外媒报道最新消息了解到,欧盟范围内的汽车制造商最早将于2018年3月31日在所有新车上安装这一呼救系统。欧盟委员会认为,紧急呼叫系统一年可以挽救2500多个生命。

  在推广这项系统上,俄罗斯早在2012年就开始积极推进。“eCall紧急呼叫系统将在近两年内成为标配,无独有偶,面向俄罗斯汽车市场的紧急呼救系统(ERA GLONASS)也在2015年成为汽车标配。这项系统是俄罗斯版eCall系统,已在2015年1月开始实施相关规定。”航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喻杰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巴西相关法规将于今年正式上路,未来紧急呼叫系统将成为多国强标。

  ■技术并非是普及障碍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在我国该项系统发展形势并不乐观。“根本谈不上普及,即使在少量强调差异化的车型上安装了该系统,一旦真的发生事故,这个系统在我国也无法起到及时施救的作用。”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也有个别车厂在做试点,但没有后台的支持,在国内还是无法投入实用。

  一项可缩短急救时间并提高施救效率的好应用为何在我国难普及呢?是不是有关键技术还未突破?“就该项系统技术本身而言,不存在任何还不能突破的难点。不管是对于运营商、终端、车厂以及对应零部件供应商来说,都已经做好了准备。”德赛西威先期研发经理黄力表示。而在这个问题上,喻杰与惠州华阳通用电子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程伟涛以及赛格导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洪军等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了相同的观点。此外,黄力补充道,在技术方面,惟一还需要精进的方面在于GPS的定位精准度。在地理位置偏僻的户外,可能因地图无法准确定位而造成无法及时施救。

  ■紧急呼救系统生态圈在我国还未搭建

  既然不是技术的问题,那么阻碍其发展的缘由到底是什么?综合业内人士的采访,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未能有效推进该系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整个系统的生态圈还无法有效建立。“eCall紧急呼叫系统虽在我国发展起步晚,但技术上已经没有难题。而整套系统不仅仅关系到技术,还关系到各行各业之间有效搭建。如医院、4S店、保险、消防等。”喻杰表示,其次中国消费者对车载电子系统的需求更注重于舒适性、娱乐性,对于紧急安全预防的需求还不是很强烈,而汽车制造商也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定位市场。

  在国内已有一些车型安装了eCall 相似的功能,如通用汽车推出的安吉星(Onstar),能够以无线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卫星向汽车提供无线服务,该公司在北美与中国市场推出了这项服务。在北美市场该项系统能够为消费者所用,关键时刻及时挽救生命。然而,在我国却进展得不太顺利。“紧急求援不仅仅是车载的一个系统,需要整个社会资源来支持。在中国,Onstar只是个体行为,得到的社会资源有限。在我国紧急呼救统还没有搭建起来。”程伟涛说。

  英飞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汽车电子负责人徐辉表示,一旦发生事故后,紧急呼叫系统会把MSD (信息)通过eCall 发给PSAP(公共安全回应点)来处理,这是整个生态圈的第二层。而救护车、消防车,以及4S店救援工作等是生态圈第三层。而在这重要的两层里,我国还存在许多漏洞。例如救护车的遣调难,不及时、以及呼应的回应台的搭建不完整等等问题都造成紧急呼叫系统在我国还未普及。

  欧洲花了整整10年搭建整个生态圈,而在中国这一切还刚刚起步。

  据了解,自动紧急呼救系统已应用于欧洲19个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欧洲之所以能够快速全面覆盖紧急呼救系统,这并非单家企业能够做到的,除了社会各个资源之间协作,政府也要积极推动行业发展。”黄力认为,希望政府、行业与社会各层面能够共同早日推动这项服务的展开。

(中国汽车报)

品牌社区
—— 造车工艺 ——
—— 数字化制造 ——
—— 智能驾驶 ——
—— 新能源技术 ——
—— 机器人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