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西门子:电池白皮书
行业动态
MORE...
应用案例
MORE...
技术前沿
MORE...
当前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正文
造车门槛没降低,只是转移
:  zaoche168.com   2016年01月19日

  长城华冠董事长陆群在中国汽车报社举办的第四季车创会客厅沙龙《智造时代》上发表演讲,摘要如下:

  最近汽车领域变得很“火”,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参与进来,这是好现象,将让汽车更加智能。长城华冠作为汽车行业的一份子,强项在“造”,欢迎做“智”的公司与我们一起合作。现在大家都在讲技术和模式的关系,似乎在很多领域技术已不再重要,但汽车行业绝不是这样,没有技术积累,汽车业的商业发展模式将缺乏根基。

  有人认为,新能源汽车让造车的技术门槛降低了,我们不认同这个观点。技术门槛并没有消失,也没有降低,只不过发生转移。有一些门槛没有了,有一些仍然存在,有一些门槛加高了,还出现一些新的门槛。如果还有人说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门槛降低了,一定是对造车本身缺乏最基本的理解。

  不管是传统的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或智能汽车,对安全性、可靠性和耐用性的要求一直都存在。最近有互联网公司推出概念车,称0到100公里加速时间在3秒以内,动力是1000马力。其实,百公里加速和马力大小的关系根本不大。实现车辆百公里加速3秒以内,500马力就足够,重点是轮胎附着力够不够、路面摩擦系数够不够,其关键点全在系统设计。

  与百公里加速相比,我们更关心的是时速从0到40公里的情况,也就是交通信号灯由红变绿的时候能不能一脚“油门”踩下去,能不能在北京三环路上正常行驶;也更关心时速120公里到140公里之间,比如在京津唐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时候,车辆的性能表现如何。所以,造车一定要使车辆具备很好的操控性,需要的是技术专家而不是兴趣爱好者。

  技术从来不会颠覆,技术都是演进。模式是可以颠覆的,但技术一定是一点一点进步。互联网给汽车行业带来什么?我认为是分享,互联网的分享理念已经对汽车全产业链产生冲击。比如市场调研,现在可以通过互联网做大数据分析,使产品和服务更贴近消费者需求;比如设计开发,可以引入众包的模式,而不是延续大而全的封闭模式;再比如制造环节,产品技术和工艺都很复杂,是不是可以考虑手机代工生产的模式。

  长城华冠造车,会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踏踏实实做事。同时,我们非常愿意“拥抱”新的时代,希望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分享是这个时代的核心主题,我们能不能将封闭的、大而全的理念转变得更开放?如果思维停留在原来的模式上不能跳出来,被沉重的包袱限制住,未来的发展也将被束缚。

  以下为互动环节实录:

  李庆文(中国汽车报社社长):陆总和长城华冠是我们的老朋友,我特别关心你们由过去的汽车设计转型加入到汽车制造领域,有哪些具体的想法?

  陆群:长城华冠想进入到电动汽车的整车制造领域,也推出了计划量产的产品。这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源于技术积累。最近五六年,我们做了很多电动汽车的设计,发现这类车型将颠覆传统汽车的四大工艺。当我们将一些新的研究和技术理念告诉整车企业的时候,并没有得到认同,很多技术比如电池管理系统的温度控制,整车企业根本不重视,长城华冠只好自己来开发。

  李庆文:新一轮汽车产业的创新绝对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过去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长城华冠就是围绕电动汽车研究出了很多技术,进而进入电动汽车的整车制造领域。既有设计技术,又有新的电动汽车技术,很有希望,一定要坚持下去。

  叶盛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互联网本身不能造车,互联网是工具。有了互联网,我们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吗?实际上,造车离不开产业技术,汽车的智造时代还是指方法的变化和技术的突破。我们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模式更加智慧地造车,低成本地造出好车,促进各项技术的融合,使得整个汽车产业实现升级,产品实现升级,进而满足消费者越来越高的需求,包括对各种智能化功能的需求。

  王晓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主任):整车企业的制造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我认为体现在产品设计以及供应链和汽车销售体系等方面。中国需要像长城华冠这样的设计公司,开发技术并融合到产品开发设计体系中。原有的产业链体系需要在组织方式上进行变革,有一些环节要独立出来,要进行全新的组织和整合。如果原有体系没有被打破,中国的互联网造车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张忠岳采写

品牌社区
—— 造车工艺 ——
—— 数字化制造 ——
—— 智能驾驶 ——
—— 新能源技术 ——
—— 机器人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