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
配天机器人2025年11月14日
TE2025年11月14日
西门子2025年11月14日
新时达2025年11月14日
蔡司工业
2025年11月13日
埃尔森
2025年11月10日
BBS
2025年11月07日
劳易测
2025年11月06日
和利时
2025年11月14日
威图
2025年11月14日
TE
2025年11月14日
KUKA
2025年11月14日
先导智能
2025年11月14日
TDK

举例来说,在一个交通枢纽,大家看到一个盲人,带着一个机器导盲犬在寻找出口。机器导盲犬的摄像头看到一个出口B,但不能确认,在看了C之后,它才确认了B,然后就按照规划走了出去。如果C被标为14,那么它就会确认B不是B,而是13。这个例子说明,B是不确定的,在不同情境下它有不同的含义。离开了情境、离开了语境谈算法和语义的意义并不大。
所以,笔者提出要从4个方面研究语境、语用、语义、语法。计算智能太多靠语境和语法,或者语境和语义。三个学派是各司其职,智智与共。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始有我们的思想。计算机诞生于符号处理,类似人的高阶认知,我们被困在计算机太久了,总是在想智能就是计算,期望快一些再快一些。于是,声音、算力、算法、数据被归为人工智能的核心。这么说对不对?对,但不全面,准确的说,它是计算智能的核心,不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核心。如果是那样,把技术科学做好就行了,何必把人工智能搞成一个学科呢。人类智能在环境交互中进化,先有感知和行为,自身产生感知智能和行为智能,先低阶后高阶,高阶认知产生记忆智能和计算智能。勇闯“无人区”就是要另辟蹊径,实现更大更快的突破。新一代人工智能,既然叫新一代,必须有一个质的跃升。笔者觉得质的跃升是从计算智能扩展到记忆智能,从人机交互扩展到交互认知,从深度学习扩展到机器自学习,各司其职,智智与共,才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究方向。
人类正在进入智能时代,现在是一个未来已来、过去未去的时代。人工智能用动能机器渗透,各式各样的智能代理或者智能机器正在成为人类智能的体外延伸,替代或者服务人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硬核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的回答是会学习。会学习这个词用英文翻译出来就叫Learning to learn。智能植根于教育,文明是智能的生态,为什么把我们生命和思想放在学校里,就是要培养学习能力,是高阶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知识。
人在与环境交互中,形成物理空间未知感,通过跨模态感知,一般讲多模态。把物理空间解决的现实问题转化为认知空间,在认知空间不同记忆区留下带时间印记的抽象,可以从长期记忆区直接提取问题解决方案,这叫快搜索,也可以在工作记忆区进行计算思考和推理新的解决方案,这叫慢搜索。通过智能行为作用到物理空间,能感知认知行为环,交互中的空间智能以及现实空间或虚拟空间不停的映射,是人类智能的基本能力。计算机放在这个房间,放在那个房间,不知道在哪里没有问题。可一辆汽车就不行,你知道这辆汽车此时此刻在哪个路口,这叫空间位置感知能力,想象的认知和客观世界。
因为学习,所以与时俱进。我们不再是只具备解决预设同类问题的能力。阿尔法GO围棋能力好不好?很智能,把冠军击败了。但是,假如棋盘不是19×19的,那么,围棋手能下,机器人就不行。如果搞一个矩形,或者六边形棋盘,围棋手仍会下。那么,具不具备通用的智能,体现在能不能随时针对一个跨领域现实问题,生成新的记忆边界完成推理。比如,智能驾驶测试层无论做多少个案例,但发生事故的案例偏偏不在测试库里。所以,智能驾驶比想象得要难。
驾驶文化也不是智能大脑可替代的,这就是无人驾驶的难点,要比人脸识别难得多。
研发有感知、有认知、有行为、可交互、会学习、自成长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就是我们的目标。希望到2056年,我们的00后能享受这样的东西。
如果说传统人工智能有什么硬核的话,就是算力、数据和算法,新一代人工智能就是交互、记忆和学习。
人工智能产业既是自成产业,更是赋能产业。如果自身没有硬核,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汽车生产企业知道,全世界这么多车,一辆车20万元,20万亿元经济产值,比人脸识别大得多。
智能时代的中国方案
我们对于智能驾驶的长远作用认识不足,对于产业化难度认识不足,对于经济效果希望过高。
未来汽车要做一个机器人路线图。把这个路线图换算到全球坐标,即全球人工智能驾驶——假如从科研探索期,0到1阶段,我们参加那么多次比赛,基本上是在探索,从2020年到2030年,是10年市场创新期,产品孵化期,目前就在这样的关键十年,关键是规模化量产。从2030年到2055年,是人工智能100年。全球现在有多少辆车呢?4.4亿辆,如果到2035年能够把它变成无人驾驶已经是不得了的成绩了。全球现在总共保有10万亿辆车,到2056年全部无人驾驶,比10万亿辆少一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呢?这里介绍两条曲线,任何一个新技术都有社会接受度曲线与社会关注度曲线。无人驾驶社会关注度很高,但是量产的前景还在后面。产业化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炫耀阶段,第二阶段是豪华品牌高端市场阶段,第三阶段是低成本经济型拉动市场阶段,第四阶段是大众普及阶段。第四阶段才是高回报的时段,这也是特斯拉产业化的方针。
中国应该怎么发展呢?
对于我国来说,这十年智能制造乃至人工智能能否占领全球制高点举足轻重。
在2020年到2025年的孵化期前五年,自动驾驶车辆不会是市场主流,可通过有趣的技术,谨慎选择落地场景,先用于特种车或者商用车,先吸引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大家稍微冷静一点,不要太赶潮流。
真正吸引市场的不完全是技术,更重要是痛点和刚需,归根到底是要叫座而不是叫好。可以选择十个场景,它们的共同点是环境恶劣、岗位无趣、白天黑夜重复劳动,人力得不到解放。比如卡车司机、环卫工人。他们中75%的人对自己的工作岗位不满意,95%的人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再干这一行,就应该在这样的场景迭代产品。
所以,我们提出十个场景四大赛道,港口、干线物流,就是当前两个重要方向。乘用车先把自动泊车做好;再一个就是把RoboTaxi做好,把公交做好;还有,就是把农村拖拉机无人驾驶做好等四个赛道。
卡车赛道我们提出了港口运输带动卡车无人驾驶落地。
农机车道把无人拖拉机作为智慧农业的起跑线。
低速电动车赛道率先实现无人配送规模化应用。
2025年到2030年的孵化期后五年,我们希望产业链配套,可规模化扩展,提供精准化管理或市场化服务,产品开始快速迭代升级,十大赛道全面铺开,从示范走向普及,智能网联汽车生产超过1000万辆。这样,大部分城市BRT公交实现自动驾驶,并普遍推广特种车和商用车,迅速向私家车和小轿车普及。
从2030年到2035年是大规模发展期的前五年,智能驾驶车具备学习能力,包括试错学习,如向事故学习,不再是软件定义汽车。它不仅有计算智能,还有交互智能和记忆智能,可以自学习、自成长。
这将是大规模发展的十年,智能制造的辉煌时期,到那个时候智能驾驶车突破地理、气候和人文地理风俗栅栏,车群具有灵活编队模式,形成新的交通文化和社会生态,人工驾驶门槛大幅度提升。
如何打造中国新名片
中国智能网联生态要领先全球,如今国内常见的人工驾驶,到2056年要像今天看到马车一样感到稀罕,可交互、会学习、自成长的轮式机器人机器编队可实现国内交通全覆盖。
希望智能驾驶成为我国继高铁之后又一张新名片,这就是人工智能100年的中国答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智能车载平台有望提升我国整个智能制造业。因为,只有智能制造才能有规模,有规模才能有万亿元规模级 GDP。
第二,北斗+4G/5G 成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特色生态,这是制度优势和体制优势。
第三,农机智能驾驶成为我国智慧农业起跑线。
第四,公交智能驾驶使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如果中国所有城市 BRT都是无人驾驶,而且颠簸程度稍微好一点,刹车更柔和一点,制动像小轿车那样灵活,乘坐者就舒服得多。
第五,以港口枢纽和高速干线物流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运输系统能够形成。
第六,交互学习和记忆成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硬核,辐射所有方面,这就是我的理想和遐想。
(根据李德毅院士在WIC2021第五届世界智能大会的分论坛“智能交通峰会”上的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李德毅 中国工程院院士 欧亚科学院院士
本文发表于《中国工业和信息化》杂志2021年7月刊总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