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西门子:电池白皮书
行业动态
MORE...
应用案例
MORE...
技术前沿
MORE...
当前位置:首页 深度观察 正文
“两会”之后,汽车行业将迎来哪些转变?
转载 :  zaoche168.com   2024年03月19日

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体现国家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也是最能展现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之一。

当前,我国制造业迎来新的发展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是未来几年提升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的关键。在这一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成为刚刚闭幕的“两会”上的热门话题,并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呢?新质生产力是指有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体现国家竞争力的标志性产业,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也是最能展现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之一。今天,让我们来看看“两会”上的热点话题对汽车行业有哪些推动作用,以及业内代表们都传达了哪些声音。

Part 1“新三样”出口火热,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占比超60%

2024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因此,今年召开的“两会”备受关注。在“两会”的开幕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过去一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政府)出台支持汽车、家居、电子产品、旅游等消费政策,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

据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介绍,2023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不仅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还实现了同比增长29.9%的傲人成绩。具体来看,“新三样”中,新能源汽车增速最快,2023年全年出口177.3万辆,同比增长67.1%。值得一提的是,全年汽车整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首次跃居全球第一。

可以看到,全球新能源大潮势不可挡,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成为全球汽车市场的关键力量。据乘联会数据,2023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1397万台,而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887万台,占据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的63.5%。从2023年全球销量份额看,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榜单中,中国车企占据5大名额,分别是比亚迪、上汽、吉利、广汽、长安。据悉,这五家车企的市场总份额达到全球新能源销量的43%。

而作为新能源汽车动力基础的锂电池,根据工信部数据,锂电池装机量(含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超过435GWh。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全国锂电池出口总额达到457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3%。

对于2024年的政府工作重点,也有多处提及汽车:在促进消费稳定增长方面,要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乡村振兴上,加强充电桩建设,城镇化上,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方便城镇居民消费;在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产业发展。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我们也能从中窥得一隅。

Part 2三大央企解绑,放开手脚发展新能源汽车

过去一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3000万辆,年产销量双双创历史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49.5万辆,市场占有率达到31.6%。在“两会”期间的首场“部长通道”采访中,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表示,几家国有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得不够快,不如特斯拉、比亚迪,“我们就调整政策,对三家中央汽车企业的新能源汽车业务进行单独考核。”

在张玉卓看来,目前汽车行业中燃油车还是很有优势的,在这种情况下一家汽车集团去推动新能源汽车,初期的投入会比较大,在电动汽车业务普遍难以盈利的市场环境下,如果仍然像目前这样考核企业的当期利润,就不太容易去全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为了破除这个障碍,央企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将进行单独考核,更注重考核它的技术、市场占有率和未来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对技术、市场占有率的考核很有可能会促进央企对一些有技术实力但资金链存在问题的新能源汽车初创企业的收购。正如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呼吁的那样,国家应该建立和引导汽车企业的合并与收购体系,“接下来会有不少新品牌会遇到经营和资金的问题,虽然都是合理市场竞争的结果。经营不善而并购产生的社会损失是10的话,经营不善倒闭的社会损失则是100。”他表示道。

此次政策松绑涉及的央企有三家:中国一汽集团、东风汽车集团及长安汽车集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一汽集团零售销量超337万辆,同比增长8.8%;其中,自主品牌销量、新能源汽车销量、海外销量均快速提升;营业收入为6249.4亿元,同比增长6%。东风汽车集团销量超242万辆,同比下降17%;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52.4万辆。长安汽车集团销量超255万辆,同比增加8.8%;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超过47万辆,同比增加74.8%。

2024年,三家央企已经制定了更高的年度销量目标:中国一汽集团为347万辆,东风汽车集团为270万辆,长安汽车集团为280万辆,三家合计目标销量为897万辆。

考核机制改革之后,三家央企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业务布局方面将有更大的自由度,其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的转型速度相信也会加快,我们也很期待到2024年底成绩单揭晓的那一天。

Part 3 汽车行业领袖建言献策

碳壁垒、汽车出海、智能汽车、大数据、电池回收等是近些年汽车行业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这些趋势的发展,汽车行业的领袖们纷纷为推动中国汽车行业再上一个台阶建言献策,我们也撷取其中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吉利李书福:建立汽车行业统一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品出口国,且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品优势明显,为进一步扩大汽车产品的出口优势,应对欧美国家的碳贸易壁垒,汽车产品急需成为2025年出台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的产品之一。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就推动汽车产业实现“双碳”目标提交了建议。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应充分发挥“链长”作用,引导上下游产业链持续有效降碳,率先实现“双碳”目标。

在李书福看来,国际“碳壁垒”渐行渐近,国内汽车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对于企业层面和产品层面的碳排放核算仍处于摸索阶段,碳排放数据来源广泛,且标准不统一,进一步增加了短期内达到国际互认的难度。“为了维持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同时满足国际碳排政策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出台碳管理相关机制及政策以及规范碳管理数字化平台,刻不容缓。”李书福建议,应建立汽车行业统一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汽车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衔接互认。

小米雷军:尽快建立辅助驾驶产品安全监督管理机制

对于“碳壁垒”,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也提出了他的建议。首先,应制定相应配套政策,鼓励支持企业优化升级供应链系统,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实现供应链全流程业务信息贯通,并建立绿色化评价及示范推广机制,激励企业绿色低碳化转型。其次,快速建立制造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完善企业共享共建机制,推动与国际数据库的衔接与互认,并逐渐建立中国深度参与、主导的全球碳足迹管理体系。同时,要加强全流程绿色低碳指标及减碳措施融入,如探索建立绿色电力全国交易机制,畅通交易渠道,促进链主企业引领供应链绿色转型。

在智能驾驶领域,雷军建议尽快建立辅助驾驶产品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加快辅助驾驶安全技术要求及测试验证标准落地应用,细化驾驶员在环境风险提示等人机交互要求,规范辅助驾驶功能的正确使用,打造更安全的辅助驾驶体验。同事,雷军还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细化智能驾驶数据采集、存储、使用等环节合规措施及产品标准的实施细则,建立统一的智能驾驶安全监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赋能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长安朱华荣:明确汽车数据中个人信息的界限

针对目前车、路、云一体化的智慧交通建设过程中,中小型装置重复建设、大型装置空白、存量装置软硬件高度依赖国外供应商的问题,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建议,“要建设产学研用融合科研平台,还要将项目纳入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规划,以保障资源投入”。

聚焦当前汽车数据中非个人信息边界模糊、权属不清等问题,朱华荣建议,从法规层面明确汽车数据中个人信息的界限,细化汽车数据产权规定,落实车企对汽车数据的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

宁德时代曾毓群:聚焦动力电池回收产业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年提升,在环保要求愈发提高、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及动力电池退役量不断增加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驶入了发展快车道。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建议:一改进动力电池设计,实现标准化、易拆解、易回收;二加大先进技术研发力度,推广安全环保高效的回收利用技术;三创新回收利用商业模式,规范回收渠道和完善回收网络;四完善政策措施和监管机制,充分发挥数据的支撑作用;五增强从业者的技能水平,强化技能人才储备,增加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程应被纳入行业职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为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做准备。

转载来源:荣格汽车制造

品牌社区
—— 造车工艺 ——
—— 数字化制造 ——
—— 智能驾驶 ——
—— 新能源技术 ——
—— 机器人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