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西门子:电池白皮书
行业动态
MORE...
应用案例
MORE...
技术前沿
MORE...
当前位置:首页 数字化制造 正文
大众与Rivian拟向其他车企出售电动汽车技术
转载 :  zaoche168.com   2025年11月13日

据路透社和彭博社报道,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集团(Volkswagen AG)与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Rivian Automotive Inc.有意在未来,将双方联合开发的电动汽车技术出售给其他汽车制造商。

大众汽车集团和Rivian共同成立的合资企业RV Tech表示,其为大众汽车集团开发的电动汽车电子与软件平台已取得扎实进展,该平台是大众汽车集团应对特斯拉及中国竞争对手的关键。目前,RV Tech的核心任务是为Rivian和大众汽车集团打造专属车型,但同时也在就其平台的可扩展性,与第三方保持沟通。

11月12日,Rivian软件业务负责人、RV Tech联合主席Wassym Bensaid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Palo Alto)的一场活动中对记者表示:“我们正在为整个汽车行业解决一个共性问题,这对其他企业来说,也可能成为一个机遇。”

RV Tech联合主席Carsten Helbing指出,尽管RV Tech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推进电动汽车底层技术的量产与交付,但该技术具备可延伸性,未来同样可应用于内燃机汽车(ICE)。

Carsten Helbing表示:“毫无疑问,这是一套性能极强的架构,未来我们完全有可能将其应用于内燃机汽车。但正如我们此前所明确的,当前重心仍放在纯电动汽车(BEV)的技术落地,后续是否拓展至其他领域,将在晚些时候再做决定。”

Carsten Helbing向路透社透露:“该架构具备极强的兼容性,完全能够支持更多动力传动系统配置。因此,在技术层面我们不认为存在重大障碍,但显然,这需要在零部件和平台层面开展额外工作。”

同时,大众汽车集团和Rivian表示,将于今年年底启动冬季测试,在极端环境下评估该系统的性能,测试车型包括大众ID.Every1、一款奥迪品牌车型以及一款Scout品牌车型。

首款搭载这一新技术的车型将是Rivian R2 SUV,预计将于明年初推出;随后,搭载RV Tech新软件及电子架构的大众ID. EVERY1紧凑型电动车型,计划于2027年上市,售价约为2万欧元(约合2.3万美元);Scout品牌的车型则将在之后推出。此外,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还与小鹏汽车(Xpeng Inc.)建有类似的技术合作关系。

到2030年,大众汽车集团基于“可扩展系统平台”(Scalable Systems Platform)打造的更多车型,预计都将采用RV Tech开发的软件与电子系统。

对大众汽车集团而言,实现跨平台软件与电子系统的整合至关重要。此前,由于内部软件部门Cariad多次延误,大众汽车集团始终难以在各品牌间统一技术架构。

而大众汽车集团此前尝试自主开发软件的努力也多以受挫告终:先是导致大众品牌ID系列车型上市延期,随后又因软件功能漏洞,对这些车型的销量造成不利影响。如今,旗下涵盖奥迪与保时捷等品牌的大众汽车集团,在优化软件、更新车型后,今年在欧洲市场的电动汽车销量已实现增长。

大众汽车集团曾表示,将加大对Rivian的投资力度,新增16%的投资至58亿美元,以启动双方计划中的合资企业,共同开发电动汽车架构和软件。Rivian首席执行官RJ Scaringe表示,这将为Rivian提供财务保障。外界普遍认为,此举是大众汽车集团在Cariad遭遇挫折后,为强化自身软件能力所采取的重要举措。

据悉,大众汽车集团于一年前与Rivian组建了RV Tech,并整合了双方的软件开发人员与工程师。他们采用Rivian的集中式电子布局(该布局使用更少的计算单元),旨在帮助大众汽车集团简化车型开发流程并降低成本。对于目前处于亏损状态的Rivian而言,在电动汽车市场增速放缓、各大厂商纷纷调整战略的背景下,这笔合作投资无异于一条财务生命线。

今年1月份,有报道称,Rivian正在利用其软件专业知识开发一种新的电动汽车架构,旨为新型软件定义(SDV)电动汽车提供动力,同时削减成本和提高产量。且当时Rivian已经在使用该平台和软件堆栈(由7个控制单元组成),而大众汽车集团的车型通常配备100多个这样的控制单元。

另外,由于美国7,500美元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政策到期,美国市场对电动汽车的需求预计将放缓;而在欧洲,大众汽车集团及其他传统汽车制造商正承受着中国低成本车企带来的与日俱增的压力——这些中国车企正不断扩大在欧洲市场的布局。

当前,大众汽车集团正寄望于与Rivian的合作,加速开发可扩展的下一代汽车平台,以缩小与特斯拉及中国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

品牌社区
—— 造车工艺 ——
—— 数字化制造 ——
—— 智能驾驶 ——
—— 新能源技术 ——
—— 机器人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