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西门子:电池白皮书
行业动态
MORE...
应用案例
MORE...
技术前沿
MORE...
当前位置:首页 数字化制造 正文
洞见 | 无界工程:PTC对集成产品工程的愿景
转载 :  zaoche168.com   2025年09月09日

从孤岛到协同:通过CAD、ALM与PLM实现集成产品工程

随着产品日益复杂化、互联化及软件定义化,对跨工程领域(包括机械、电气和软件)的控制与无缝协作的需求空前迫切。

PTC正通过整合应用生命周期管理(A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重新定义企业产品工程管理模式,从而实现集成产品工程(IPE)。

这一整体战略助力企业加速产品上市、提升产品质量并增强跨职能协作。通过围绕共同目标整合团队并实现实时协调,企业可减少返工、确保合规并促进创新——最终更快交付更智能、更安全、更可持续的产品。

打破跨领域壁垒

传统工程流程常将软件、硬件和供应商团队割裂开来——这并非设计初衷,而是源于陈旧工具、组织壁垒和日益复杂的产品特性。机械CAD或ALM工具等专业系统虽针对特定领域发展,却鲜有有效沟通,导致数据碎片化与目标错位。

这种孤岛式方法还面临以下挑战:

  • 日益复杂的产品:随着产品集成更多软件和电子元件,跨领域同步开发变得至关重要。
  • 组织边界:职能孤岛阻碍协作与共同责任的落实。
  • 工具链割裂:跨领域工具常缺乏互操作性,难以维持统一的产品视图。
  • 可见性受限:缺乏互联的数字主线,难以追溯全生命周期中的需求、设计和决策。
  • 集成产品工程:统一方法论

IPE通过共同目标、跨领域协作和统一数字主线,贯通产品工程全流程的每个领域与阶段。PTC战略整合ALM、PLM和CAD以实现:

协调:打造理想产品

  • 围绕共同目标与里程碑整合工程学科。
  • 运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与产品线工程(PLE)管理复杂性与变异性
  • 从利益相关者需求到设计交付,实施结构化流程
  • 跨领域协调需求、架构与验证
  • 借助基于模型的定义(MBD)确保设计意图在全生命周期内准确捕捉与传递

协同:打造优质产品

  • 打破软件、硬件与供应商团队间的壁垒。
  • 实现ALM、PLM与CAD系统间的实时协作与变更协调。
  • 支持敏捷工作流程与跨职能协作。
  • 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促进透明度与共同责任。
  • 整合仿真驱动设计,实现早期频繁的性能验证。

产品数据基础:做出正确决策

  • 连接工程工具间的数据,构建统一的数字主线。
  • 实现可追溯性、合规性与影响分析。
  • 跨领域管理有效产品状态。
  • 运用人工智能实现智能决策与预测洞察
  • 确保数据完整性及全生命周期复用

数字化产品可追溯性:核心赋能器

数字化产品可追溯性(DPT)是这场变革的核心——这项基础能力贯通产品数据基础架构中的所有数据。DPT确保每个需求、测试、设计和组件都能在跨领域与跨工具环境中实现可追溯。

DPT是数字主线的基础,支持产品生命周期内的闭环反馈与持续改进。PTC的DPT解决方案基于OSLC等开放标准构建,并通过扩展支持PTC及第三方工具。无论部署于本地或云端,它都为集成化产品工程提供一致且可扩展的基础架构。

战略能力

PTC集成解决方案体系包含:

  • ALM(Codebeamer)管理软件密集型产品的生命周期、需求、风险及测试
  • PLE(Pure Variants)管理ALM全流程的变体,实现产品线工程化
  • PLM(Windchill)管理产品生命周期,涵盖物理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产品数据、产品线、变更与配置管理
  • CAD(Creo)推动基于模型的产品设计、实时仿真、生成式设计,并实现数据向制造环节的无缝流转
  • MBSE(PTC Modeler)支持基于模型的系统级设计(采用SysML)、MBPLE及仿真/协同仿真

这些工具通过PTC技术与开放标准深度集成,实现全生命周期可追溯性、复用性与自动化。

实际成效

采用此集成方案的客户正收获显著效益:

  • 上市时间:通过里程碑协同与早期验证加速交付
  • 产品质量:通过集成测试与仿真减少缺陷。
  • 工程效率:借助协同管理与共享数据降低返工率。
  • 创新与复用:通过模块化设计和产品生命周期工程提升复用价值。
  • 合规与治理:全溯源机制简化审计流程。
  • 业务敏捷性:实时协作实现快速响应变化。

工程的未来在于集成

在PTC智能产品生命周期中,集成化产品工程与ALM、PLM和CAD的融合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战略要务。通过整合工程学科,连接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团队、工具与领域——依托产品数据、数字可追溯性及人工智能的赋能——企业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打造更智能、更安全、更可持续的产品。

品牌社区
—— 造车工艺 ——
—— 数字化制造 ——
—— 智能驾驶 ——
—— 新能源技术 ——
—— 机器人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