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西门子:电池白皮书
行业动态
MORE...
应用案例
MORE...
技术前沿
MORE...
当前位置:首页 数字化制造 正文
HEAD acoustics China 2025 全国用户大会圆满收官!
转载 :  zaoche168.com   2025年11月17日

2025年11月11日,HEAD acoustics China 2025全国用户大会在上海圆满收官。本次大会聚焦于汽车声学技术的革新性与前瞻性发展趋势,探讨如何通过精准的设计、调校与测试分析,让声音传递品牌价值,让技术成果真正的落地声响。

大会当天,汇聚了来自汽车整车厂、汽车零部件、家电类消费品、高校及科研院所、轨交重工、会议系统供应商、芯片和算法、无线电及互联网技术等行业领域中300多位行业专家、学者、技术工程师与行业决策者们,共同打造了一场声学技术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的思想盛宴。

思想的碰撞暂告段落,但实践的征程已然启航。 感谢每一位嘉宾与同仁,让这场大会成为我们共同记忆中高光的一站。所有关于声音的精彩故事,都将在未来持续上演。

 

HEAD acoustics China 2025 全国用户大会会议合照

Follow us 回顾精彩瞬间

Matthias WEGERHOFF 博士 I 执行董事

HEAD acoustics 总部

Matthias WEGERHOFF博士系统阐述了HEAD acoustics的全球战略,以车辆开发V模型为核心框架,覆盖从L0用户层到L3零部件层的全流程目标设定、设计与验证,实现客户价值的层级化落地。

他重点展示了多类核心技术与解决方案:包括整车声学评估、AI驱动的声品质开发、双耳传递路径分析等系统工具。同时,强调测试与仿真的深度融合,通过虚拟样车构建、数字孪生等技术优化设计流程,降低研发成本。

未来,HEAD acoustics将持续强化云技术、AI算法应用、无线连接与云端访问等方向,升级回放、采集模块等产品,拓展心理声学分析与汽车音响优化等新能力;并支持个性化定制,助力客户加速开发进程、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庞剑 博士 I 首席专家

长安汽车

庞剑博士在本次大会上首次提出“SVDC”(Sound and Vibration Design and Control)概念,系统阐述了汽车声振技术从NVH到SVDC的演进路径。

庞博士指出,传统NVH以“减振降噪”为目标,解决基础舒适性问题;而SVDC强调“主动设计与智能控制”重构体验,不仅要 “安静舒适”,更要让声振成为品牌DNA与用户情绪的纽带。

针对未来趋势,他认为主动控制在声振控制中的比重会持续提升,声音将与造型并重成为汽车产品DNA核心;声景作为智能座舱核心且尚处启蒙阶段、未来空间巨大,不仅是传递用户情绪价值的关键,健康座舱也将以SVDC为重要组成成为主流,同时声音与振动的人因工程将成智能座舱核心,AI 技术会驱动SVDC发展,数据清理、模型搭建与算法优化将是重点工作。

此次演讲不仅梳理了行业变革脉络,更为未来技术发展提供了清晰指引,值得整个行业关注与探索。

郭年程 教授、博导 I 所长

山东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研究所

郭年程教授依托在中国重汽10余年的技术专家、技术部部长、汽车研究总院副院长等经历,围绕商用车振动噪声特性展开,以整车性能集成开发为核心,聚焦提升乘坐舒适性与产品竞争力。

郭教授明确了动力系统、传动系统、行驶系统及外界风噪等主要激励源,分析了齿轮啮合、传动轴振动等典型问题。关键传递路径涵盖空气传声与结构传声,涉及悬架弹性元件、驾驶室悬置、动力总成悬置等多个部件的模态匹配与隔振设计。另外,对于工程化落地方面,建立了包含评价体系、正向开发流程的完整方案,通过多工况主客观评价与仿真优化,实现NVH性能与轻量化、经济性、可靠性的平衡,形成了理论方法与实践措施,为商用车振动噪声控制提供了系统支撑。

吴允柱 博士 I 总工程师

安徽智界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吴允柱博士聚焦新能源汽车NVH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介绍了新能源汽车面临新架构、新需求、新场景、新流程带来的四大挑战,且开发周期缩短的问题,围绕 “全路径、全流程、全正向” 展开,核心是 “降源头、减传递、低响应”,辅以多仿真、多验证、明机理、高鲁棒的方法,通过优化零部件选型、改善传递路径、强化车身结构等实例,结合新工具与新技术,建立正向开发体系和数据库,从根本上解决NVH问题,提升用户体验。

王小涛 I NVH 总负责人

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王小涛先生介绍了大众中国科技(VCTC)作为大众集团德国外最大研发中心,聚焦本土研发以提升效率和成本竞争力,与HEAD acoustics深度合作,构建三层测试与数据处理体系,通过标准化模板、自动化流程及MATLAB嵌入式算法,解决了传统测试结果波动的痛点。并凭借创新NVH评估方法,大幅提升测试稳定性和精准度,实现了整车NVH精益化正向开发的实践。

孔祥杰 博士 I 总经理

重庆歌尔智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孔祥杰博士认为,2025年是汽车RNC的元年,多个车企在研发并发布带有RNC的车型。孔博士介绍了歌尔与HEAD acoustics联合搭建的全球首个主动降噪还原与实时仿真台架试验室,在试验室精准还原真实驾驶工况下的车内噪声及RNC降噪后车内声场,大大提升了RNC开发效率,并通入融入AI技术,完善了从AI大模型离线训练到车载嵌入式系统部署的完整RNC开发流程。另外,歌尔推出的新一代RNC 2.0 PLUS技术,通过算法架构革新和智能控制升级,达成业界领先的技术力与产品力,并在多家客户多个量产车型搭载。最后,孔博士展望了汽车智能声学从单一降噪向多属性融合降噪的发展趋势,包括主动风噪控制的研发进展、RNC-AI的持续进化等,为智能座舱声学环境升级提供了技术方向。

田宇 I NVH 专家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田宇先生聚焦BTPA 技术的路噪及增程器噪声问题分析与虚拟改进,将BTPA技术融入到整车开发体系中,并通过优化测试方案,大大降低了通道数与人力成本,并通过增程器噪声和路噪的实车案例,为行业指明了如何更加高效的使用BTPA技术助力车型精益化开发。另外,田宇先生还提出,BTPA还可用于底盘虚拟替换与仿真数据互动,提前预测新车型NVH风险,助力研发决策与方案优化,提升研发效率。

Oskar PRILL 博士

整车 NVH 与气动声学开发经理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李思哲

整车 NVH 与气动声学开发工程师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Oskar PRILL博士基于CAE仿真与虚拟样车主观评价的整车NVH开发实践,介绍了奔驰NVH团队以打造全球领先的NVH舒适性、全工况优质声品质及高效开发为目标,采用 “早期介入 + 数字化与硬件开发结合” 的模式。

随后,李思哲先生以声音平顺、声场均衡、频谱和谐为核心评价标准,实现从 “物理安静” 到 “心理愉悦” 的升级。其中,面对早期CAE的评估难题、物理样车短缺等现状,介绍了基于HEAD acoustics PreSense搭建的声学虚拟样车,并通过 “回放法”、“合成法”、“预测法”等,实现了真实驾驶环境中还原、合成或预测,助力方案对比与决策。

未来,梅赛德斯—奔驰将建立零件层级声学虚拟样车数据库,进一步提升跨平台、多学科NVH开发效率,实现精准对标与优化决策,贴合不同级别用户需求。

张智 I 仿真中心 整车 NVH 控制主任

中国一汽研发总院

张智先生聚焦汽车噪声中粗糙成分的心理声学分析与控制,针对了随着车内安静度提升,粗糙成分问题愈发凸显的问题,介绍了粗糙感成分的形成机理,并指出分析评价需结合粗糙度、抖动度等指标及主观评价,提出了可通过模态匹配、轴瓦间隙控制等优化方法降低粗糙感,并展望了未来可借助主动发声技术掩蔽消极粗糙成分、打造正向风格,提升车内声品质。

刘承科 I 动力总成专家

重庆赛力斯凤凰智创科技有限公司

刘承科先生围绕增程器起动声品质展开,针对某车型起动时偶发敲击声引发用户抱怨的问题,介绍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与预测模型。刘专家通过对45组起动数据的预处理和专业评价团队的主观评价,创新性引入CEEMD信号分解与样本熵分析,构建 “心理声学参数+样本熵” 的混合参数 BP 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达94.9%,且在另一车型上验证了泛化性,为增程器起动噪声优化提供了有效支撑。

张波 I NVH 总监

广电计量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张波先生围绕汽车零部件声品质及异响分析整改技术展开。他首先解读了心理声学等核心概念以及包含Buzz、Squeak、Rattle等典型的异响问题,并通过后视镜调制音、升降器敲击声等案例,详尽介绍了如何利用心理声学参数、小波包分析、声学成像、时滞估计等技术定位问题源头,并针对不同问题类型,提出结构优化、隔振阻振、材料匹配等被动措施,为汽车零部件声品质提升和异响整改提供了实用技术支撑。

王玮 I 无线通信产品经理

罗德与施瓦茨(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王玮先生在演讲中系统梳理了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现行的紧急呼叫法规与标准体系,并重点展示了罗德与施瓦茨与海德声科联合打造的全套标准化声学质量测试方案。该方案深度适配欧盟与中国标准体系,能够助力主机厂高效、高质量地完成紧急呼叫系统开发,以更低风险快速通过强制性认证要求。

如果您还意犹未尽,请点击以下视频回顾了解更多:

金秋时节,盛会落幕,余韵悠长。我们满怀感激地收到众多与会嘉宾与合作伙伴对本次HEAD acoustics China 2025 用户大会的积极反馈与高度评价。

这份赞誉与认可是对我们不懈努力的最高褒奖,更是激励我们持续前行的不竭动力。

(视频陆续上线中,敬请关注海德声科微信视频号及B站)

收官亦是新起点!

2027,我们再会!

 

品牌社区
—— 造车工艺 ——
—— 数字化制造 ——
—— 智能驾驶 ——
—— 新能源技术 ——
—— 机器人技术 ——